“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国际化成为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战略目标。聂智以曼彻斯特大学为例,从英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模式及课外教学服务方面探讨英国的教育模式,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及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英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英国高等教育中以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发展的终极目标。关注和引导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开放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需要。英国高等教育始终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的思辨。
(二)以现代社会生活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现代科学技术解决生活、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科技的发展又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的。鉴于此,英国各高校的课程普遍强调基础理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学习,反对实行时间过早、范围狭窄的专门化训练。
(三)以时代发展及就业走向为核心的课程结构。英国院校以时代发展及毕业生就业走向为核心调整课程结构,依据时代发展需求,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及时代性,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英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材紧跟时代发展。英国大学一般都没有统一教材,学生也没有课本,由教师自主选用。教学内容由教师来安排,而不是学校。教师给学生指定多种参考文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作者各自不同的观点。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导向性强的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教学文件完整、齐备。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为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文件都有清晰的课程描述,包括:课程指南,目标,学习结果,提纲,作业,评估等。每一门课程对该课程的学分、教学目标、及每周教学安排、学生的作业题目及要求、评分标准、期末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收作业的具体时间、小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等都有着详细的说明。
(三)授课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师按专题讲,强调基本概念。教师不强调系统性的知识,而是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不会面面俱到地讲授一门课程,而是突出重点,其它内容则留给学生课后自学。英国高校授课模式丰富多样。课堂采用讲座课、讨论课和辅导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讨论课和辅导课要求学生课下要对讲授课程充分复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做大量准备,课上由学生做主要发言,与教师讨论课程内容。
(四)课堂教学时数比例小。英国高校中,课程学时的配比很重要。教师上课的时间、学生答疑的时间、上机实习的时间、自学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比例。课堂教学的时数控制在相当有限的范围,而学生的课外学习则占到了尽一半的比例。
(五)班级规模严格控制。英国院校尽量避免学生大班上课,实行小班教学。一个专业学生不少于15人,一般控制在20-25人。一个专业学校配备20多名教师,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比19。若低于这个比例,政府不给配备教育经费。
三、英国高校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英国高校向来以治学严谨闻名,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采取了极为严格而又比较公平、开放的评价方法。英国高校对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课程设计、现场讲解表演和论文方式进行评价。比如在曼彻斯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闭卷考试很少,主要以课程设计、现场讲解和论文方式为主。
四、英国高校课外教学服务
英国高校教育中,课外教学服务占了很大的比例。学校设立导师制。学术导师由学校教师担任。如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可以与学术导师第一时间取得联系,及时交流和沟通,以寻求帮助。根据需要,学术导师可为学生3年本科学习提供全程咨询服务。
五、启示与借鉴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以及相应的规范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进展,但在具体的实施和考核方面确实需要改进。
(一)优化课程体系。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课程改革呼之欲出。我过高校课程改革中需要学习英国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文化,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实践性与职业导向性;规范课程指南,建设合理、充分的教学文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完善评价体系。要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就必须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习过程中人文情怀的培养。要强调学生的自律精神、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加大学生课外教学。这也是高校目前改革的趋势。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应该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比例,压缩课堂教学时数。为此,院校应积极建立相关制度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加大课程改革的步伐,将学生课外学习纳入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再次,展开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合作,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必要的课外教学服务。我国高校的课外教学服务还非常薄弱。首先,需要从意识和理念上加强;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高校的导师制度;建立和健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辅助性服务机构;针对学生心理承受力能力弱的现状,全方位提供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摘自《教育研究》2011.5/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