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jwc@mail.hzau.edu.cn
  bet365vip的主题是“实践 创新 融合 提升”。即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详细

工作简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
《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第5期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3日     文章来源:

教育思想大讨论

 

5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112

 


为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营造重视实践教学氛围,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善实践教学平台,我校将2011年定为学校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年。学校制定了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初定稿),学院也制定了各自的实践教学专项规划(初定稿)。现摘录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等7个单位的规划,汇集于此,以供交流。
本期导读:

食品科学院本科实践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2

工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3

理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4

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5

文法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7

外国语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9

体育课部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11


 

一、基本思路

围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五大任务,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现实条件为基础,改革创新为动力,机制创新为保障,坚持产学研创融合为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主要任务

(一)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建成综合、开放、共享、高效的能够满足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涵盖果蔬、水产、畜禽、蛋品、粮食、功能食品等6-8条主要生产线,能够情境化再现生产过程。

(二)校企合作工程训练基地

    以品牌、技术指导、品质控制、学生定岗作为入股条件,与武汉周边企业合作,以合作经营机制为先导、以学生工程训练创业为要求,建立合作工程训练中心5-8家企业,弥补校内工程实训的所缺。

(三)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实习内容全、稳定性高、覆盖面大、可持续性强、管理规范有序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本科生认知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力争能够以东西湖国家食品工业园为主导建立校地合作,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实习需要。争取进入“135”项目。

(四)实验课程建设

    增加实验课学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学时应不少于课内总学时的20%,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少于25%,产业新兴支柱人才项目不少于30%。继续保持实验课程100%独立设置。完善基础综合创新层次渐进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有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项目的实验课程的比例超过90%,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占试验项目总数的比例达到50%,并能够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五)课外科技创新

在积极申报实施校SRF、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神农杯、挑战杯的基础上,加大美国大杏仁、丹尼斯克、诺维信、盼盼等科技竞赛项目的组织参与工作,增设院“卓越杯"科技创新基金、院食品创新大赛等项目,力争做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全覆盖,形成学院实践教学特色。

(六)企业课程

通过机制创新和规范管理,聘请知名企业负责人(包括生产负责人、研发负责人)开设实践性、针对强,时效性长的10门左右的企业课程,满足产业支柱人才培养,满足学院师生面对面需要。

(七)基于CDIO理念的课堂教学

 按照实践性密切程度分层次,依次逐年推进,力争有条件推行CDIO的课程有50%以上进入实施,课程体系形成特色。

三、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更新观念

组织开展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为主线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日常工作制定相关工作机制,强调实践教学改革的极端重要性,根本解决多数教职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

(二)内引外联,保障实践教学经费支持

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投入,力争年度经费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0%左右。积极争取修购专项、农林试点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等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三)以点带面,做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企业合作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积极开设企业课程,加大实习力度,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

(四)提升素质,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着力提升教学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制订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一、统一思想,提高师生员工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以学校2011年启动的“实践教学年”为契机,针对目前在师生员工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以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为“十二五”期间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二、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激励机制

落实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有关实践技术队伍建设目标和学校下达的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编制规划,力争“十二五”末期,全院实验技术人员人数达到24人。同时,院内外结合,加强现有和新进实验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力争每个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都能上好2~3门实验课。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广大实验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的完成学校下达的实践教学任务,越来越迫切。参考国内外高校经验,通过设立实验技术成果奖,设立实验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度,技术人员与教师职称同级同酬等激励措施来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业务管理水平与综合实践技能。

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原有专业的条件建设,重点建设新增的自动化、能源与资源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以现有工程训练中心为基础,拟新增教学用房5000平米左右,新增设备投资2000万左右仪器设备,新增1个省部级以上面积达5000平米左右教学示范中心;落实并挂牌1个核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挂牌2个以上一般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新建一个10亩左右的现代农业装备试验基地。

在落实实验技术人员编制的基础上,调整目前的实验室架构和人员分工,将数控加工设备划归工程训练中心,实施传统加工、数控加工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模式;将实验课、科技创新项目(SRF、国家创新实验计划、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及其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四、从培养方案入手,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教师和学生反映的09年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调查研讨的基础上,从改革培养方案入手,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改革,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加强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继续大力推广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多角度鼓励教师参与指导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环保节能竞赛、SRF项目、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继续实施学院资助部分SRF项目;鼓励低年级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并探索低年级参与科研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教学设备,开展机械设计与制造比赛;创造条件开展机器人足球比赛。

六、探讨并实施“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

   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探讨“卓越农业工程师”的内涵特别是知识和能力要求,并制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争取”十二五”期间予以实施。

 

 

 

一、主要目标

进一步更新观念、理顺体制、完善体系、拓展课程、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整合资源、研发平台、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建设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建设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教学实验室全面开放;新增或修订5部左右实验教材,新增实践类课程15门左右;努力形成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满足我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立5-7个稳定、质优的校外实习基地。

二、具体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围绕制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凝心聚力,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凝练思路、推动教学及改革的稳步、高效进行。较好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对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认识不到位,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意义认识不足的现象。
2.理顺管理体制。以岗位聘任为契机,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实行实验教学中心由学院统一领导,院班子成员任主任,统筹中心的各项工作,协调各种资源,将院属各中心按功能整合划分,各级实验室和人员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地承担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任务。通过整合全院师资力量和实验资源,促进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化,实验室建设集约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实验技术人员配置专业化,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化。
3.完善教学体系。完善基于大基础观下的“一主体(数理化、计算机)、两融合(基础与基础之间以及基础与专业之间)、三层次(基础、应用、创新)、四开放(时间、地点、内容、兴趣)”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的体系框架下,一是拓展课程,加强应用和创新层次的课程建设,促使课程层次化、模块化。二是优化内容,以实验项目建设为抓手,将经典与现代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验证性与创新性结合,极力打造精品项目和特色项目,促使内容的融合化。
4.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系列实验、比较实验、双任务等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主动实践的兴趣;运用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了确保全面实施研究式和探索式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农、管、工科专业需用数理化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的研究问题,更新和充实实践内容,做到与专业科研同步,使本科生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尽早涉足科研,接受科研方法、科学思维等训练,为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开展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5.完善评价体系。以综合素质考核为主线,以实践能力考核为核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强化过程考核(学习态度、能力、效果等方面);突出师生互动,促使课内向课外延伸,一堂课向一门课延伸。实现考核评价方法的 “三个转变”,即: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单纯记忆型、模仿型学习向思考型、探索型学习转变,由单纯重视实验操作向同时重视操作技能和实验理论转变。
6.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集规划、建设、使用、管理、控制五位一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心化管理模式,推行选课选项制预约制、“导学制”等基于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运行机制。利用理学院的现有优势,建立保证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顺利进行的管理机制。课内教学方面,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新机制;课外教学方面,建立和完善开放性实验保障机制;建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投身改革。
7.自主研发平台。大力建设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中心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设备资产管理平台;完善自主研发的预约系统、自主预习系统、手机辅助系统、c/s考试系统、考核评价系统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系统的功能不断拓展,能够基本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8.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构建大中心、小平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中心,改变系室之间、专业之间、实验室之间各自为阵,画地为牢的“小而全”重复建设和资源共享性差的现象,消除条块分割,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发挥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效果。
9.加强队伍建设。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整合,努力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通过实践教学工作量倾斜、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实践教学工作考评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各级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及改革中。根据实验项目的变化合理定编,在调整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组织岗位聘任工作,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逐步建立教学支撑队伍有上有下,待遇有高有低的动态管理机制;其次,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
10.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认真调研、分析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开源节流,重点突破, 加强互惠互利,争取实习经费的更大投入,加大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及培育力度;争取新增稳定,质优的校外实习基地5-7个,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

 

一、主要目标

一是进一步完善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二是加大实验中心建设力度,根据学院行业优势和专业群发展特点,积极建设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是加强实践教师培养;四是紧密围绕经济建设需要,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紧密与企业联系,共同构建35-40个学生实习、专项训练校外基地,以较完备的实习基地支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培养。

二、主要任务

要充分发挥现有校内外资源,对实践教学资源从功能、管理、应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经过几年调整,使学院实践教学有一个功能明确、应用合理、管理规范的布局结构;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指导教师作用,提高指导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科学管理。在管理理念、运作机制、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实现学院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实验设备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同时,部分基地或设施发挥辐射作用,为企业、其他院校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质服务。

三、具体任务和要求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特殊作用。学院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以落实实践教学年、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紧紧围绕进一步支持教学、保障教学促进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扩大课程资源,鼓励教授开新课、开小课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关爱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质量观,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质量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优先地位,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

(二)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

一是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包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应用和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三方面。根据大量真实原始资料,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录入、整理和显示、计算、分析等知识,使学生对统计学的主要指标的计算有一个全面认识;二是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包括进出口实务模拟实习、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审计学模拟实习、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现代商业银行实务模拟、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内容;三是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以大学生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其中,大学生科研训练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科研训练计划、达尊学术论坛,建立大学生学术刊物;社会实践与调查包括假期社会调查和假期社会实践;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包括创业大赛、股市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国际贸易实务大赛。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师生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教学相长的共同空间。努力打造知行苑,从新生入学、自主选课、师生面对面、进寝室交流等四个层面举办了密切师生关系的系列交流活动。

(三)强化实践教学支撑条件建设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充分、合理、有效利用修购专项,对现有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进行升级,高标准新建沙盘模拟实验室,购置最新实习教学软件,为实验实习提供良好条件保障。同时,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请求学校予以支持。

积极组织老师编写实验教材。除测量学实验教材外,院内立项4种实验教材,先校内编印,成熟后再出版。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学校的“135”建设计划;与有实力企业或单位联合建设30个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积极利用现有农科教结合较好的自然科学基地,为综合教学实习提供广阔空间。

充分利用学院现有5个岗位科学家优势,积极在潜江、洪湖、黄梅建立稳定的点(两江流域基地),保证时间、地点、内容和效果,增加工作量,增加实习经费,每人实习经费达到300元。同时,举办教学实习研讨会,深入推进实践教学。

五、实践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为保证实践教学规划顺利实施,学院成立实践教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院实践教学规划方案及对方案执行情况检查、验收、总结和考核工作。组织修订、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加强规章制度执行力度,确实做到责权利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和实践教学项目开出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院加大双师教师队伍培养、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和实践教材建设工作力度。规范、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和教学过程;逐步提高指导教师学历、技术职称和设备管理、应用及实践教学组织能力,保证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完好率,保证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出率。

(三)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继续发挥好“111”双百计划作用,利用学院行业优势,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调动企业参与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等建设方面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坚持互惠互利,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院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为企业技术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化服务。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建设、抓好常规、分类指导的原则,转变思想观念,整合优化是教学体系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主要措施

(一)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为主线,进一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专题研讨、统一认识,强化人文社会学科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形成重视实践教学的新局面、新氛围、新高潮。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出发,适时审视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通过整合、优化、更新、增设实验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构建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层次分明的实验项目体系;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传统模拟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仿真性、时效性和应用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力争在实践类教材编写上有新的突破。

(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争取学校更大投入,尽早对现有实验室计算机等设备更新换代,保障相关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尽快实施满足艺术设计(含平面设计和动画方向)和广告学专业通用的也是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的实验教学条件图形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模型制作室等建设项目;合理调配、优化布局现有实验用房,向学校争取适度增加艺术设计专业必须的实验教学用房(600平米),做到艺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实验室相对集中,形成良好的实验室氛围;积极促成艺术设计、广告学专业的专业展览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按专业实施校外实习基地“135”建设工程。加大基地建设的投入,以科技为纽带,通过科技合作、社会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方式,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注重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建立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逐年建设,各专业逐步形成“1个示范基地、3个挂牌基地、5个以上实习点” 的挂牌基地和实习点相结合的稳定、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新格局,逐步缓解人文社会学科专业校外实习困难的问题。

(五)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三支队伍之一,其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技术队伍业务培训制度。十二五期间,把每人每三年进修或培训一次作为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业务水平的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充实实验技术队伍。根据现有专业布局,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和动画两个方向)、广告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实践教学环节多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大量应用图形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等专业设备和软件,实验室的管理、维护和辅助教学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类专业背景,十二五期间,应引进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

(六)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重要抓手,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学校SRF项目和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院筹措专项经费,每年在学校立项的基础上学院再立项20项左右,形成校院两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体系,支持在研项目不断线,不断深入研究,争创一批好的成果,形成良好氛围。同时,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铅笔广告奖( The One Show)、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国内外重大专业赛事为平台,激发艺术设计、广告学等专业学生的参赛热情,认可教师的指导成果,鼓励教师带队指导,积极创造参赛条件,探索训练、指导、参赛的科学模式,以赛强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以此在师生中形成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浓郁氛围。

(七)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

加强管理,切实稳定和维护好实践教学秩序,加强对实验课程教学秩序的检查。加强对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做到实习有计划、有方案、有动员、有检查、有总结,形成符合专业特点的良好实习模式。政策激励,传承和发扬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的优良传统,切实把各类教学实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传统优势专业,深入推进学生实习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相结合,探索、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习的新模式,并力争取得一批优秀的实习成果。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紧抓征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各环节到位,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一、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建成能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需要的外语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验教学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健全,实践教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学院成为学校培养综合素质发展全面、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外语人才的基地。

二、主要任务

1.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课外外语语言实践平台。

2.   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机制建设和实验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全面开放,力争创建湖北省英语语言学习实验示范中心。

3.   建立优质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个,其他教学实习基地5个左右。

4.   力争建设一支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的实验教师队伍,其中,在编实验技术队伍达7人左右。

三、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实践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教学活动过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组织师生员工围绕“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主题,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学习,重点了解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外语实践教学特征和实现途径等,树立全面发展观、多样化人才观、人人成才观,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质量观。

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讨论,认真研究外语进一步为学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支撑作用的思路和办法,积极探讨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实验教学中心服务教学的有效机制。

(二)整体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以外语网络平台为依托,建立网络视听、卫星视听、自主学习等融为一体的开放型外语实验教学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特色鲜明、功能先进、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1. 加大现有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提高有关管理和服务能力;力争引进2-3名既熟悉网络技术又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发挥实验技术队伍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大实验课任课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构建一支“整体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

2. 加快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步伐。根据学校现有学生学习外语类课程的人数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外语教学实际,一是需要扩展实验教学中心面积,增加自主学习中心计算机数量,满足教育部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计算机台套数的要求,适应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趋势;二是更新部分语音室语言学习系统;三是发展境外节目接收系统,满足外语专业更高质量获取语言一手资料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语言专业资源库建设。

3. 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商务英语模拟实验室,建设第二外语实验室。

(三)组织开展体现外语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

进一步加强对课外外语语言实践平台的指导,通过强化课内外培养的有机结合,延伸实践教学的内涵,拓展个性化培养空间,营造良好英语学习氛围。

1. 以达人外语训练基地为依托,构建校--国家三级英语竞赛培训教师队伍和学生学习梯队,以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两种赛事为突破口,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加强竞赛培训,提高竞赛成绩层次。

2. 进一步加强对英语角活动的组织指导,依托英语俱乐部,组建由外国语学院教师和外教组成的指导小组,加强对活动内容的引导和审核,安排外教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提高英语角活动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

3. 举办英美社会与文化系列讲座,邀请外教介绍其母语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国家历史和国家概况,邀请副教授以上教师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与学术沙龙,形成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

4. 做好SRF项目管理、模拟联合国训练、戏剧社组织等工作,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更多训练和展示的舞台。

(四)积极建立优质稳定的实习基地

根据外语专业特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构建外语广场等校内语言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积极寻求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吸引和聘请基地所在单位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学院定期选派优良师资为基地所在单位开设外语教学专题理论讲座、进行业务考核培训,为基地所在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等。

(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出发,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主线,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深入研究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课程实际情况,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案例教学、探索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究,理解语言的运用及语言使用的原则、方法与程序,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人文素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等。

2. 推进实验教学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在前期实验中心开放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需求调查和院校调研,引进机房管理系统等先进的实验室管理软件,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制度和有关管理办法,建立教师指导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检查,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评分等的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指导教师责任,严把答辩关。加强写作方法、课题选择与资料的收集与使用等方面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考核,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4.进一步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一个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效能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根据外语实际情况,突出语言学习重在实践中锻炼的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展涉外语言实践,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毕业实习。建议学校出台学生分散实习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模式、考核办法和学分计算方法等。

 

 

以“健康第一”为教育宗旨,以体育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主攻方向,加强对体育课程设计原理、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机理与实施方案、运动技术的学习理论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新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体系的构建,探索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机制与干预方案。以有效发挥体育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研究重点,加强对学校体育实践与实验的技术攻关和经验总结,探索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的有效组织管理方式及推广方案。

一、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达成和巩固共识。

1. 明确体育课程的实践类属特质。教育部于2002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阐述:“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活动为教育过程载体的体育课程当属实践类课程。
2. 明确体育教学的实践教育价值。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身体力行,体验感受。体育教学活动离不开具体生动的课堂,体育课是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实践的场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实践性知识只有在体育课堂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和认可,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竞争与合作、集体凝聚力、集体自豪感等等宝贵的心理体验只有在体育课堂上、体育锻炼过程中才能体会得那样充分。
3. 明确体育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体育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体育教师除基本的教师职业素质、常规的教育专业素质外,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形体,出众的运动技能以及组织领导能力。应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如何表达知识?实践性知识如何形成?充分理解体育教师工作的环境和现场特质,更准确地把握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独特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指导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体育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
4. 明确体育课堂的实践过程特点。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上的灵活性、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教学组织上的复杂性、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教学条件上的差异性、教学情感上的互动性、教学设计上的应变性等。

二、对体育课堂进行针对性改造,彰显体育教学实践育人功能。

1. 调整考试评价方案。以表演类体育项目为试点,尝试将学生参与公益性表演活动的表现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如健美操、动感热舞、形体健身、武术等班级学生参加篮球宝贝、足球宝贝、校运会团体操表演等可酌情加分,活动本身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情。

2.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在篮、排、足等大球类项目中开展固定搭配分组比赛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练习密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

3. 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在技能难美性项目教学内容上安排动作创编环节,通过引导,对学生提出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的创编要求,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这种方法在自卫防身、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教学中可操作。

4. 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对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教学时,要求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找错并提出纠正意见,借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内化水平,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1. 大力扶持学生裁判协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2. 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争取做到每月一大赛,每周一小赛,营造蓬勃向上的体育活动氛围,丰富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 抓好羽毛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重点发展篮球、足球、网球、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保持并提高竞技水平,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4. 结合我校环境优美、水域辽阔、师资出众的优势,积极争取学校、洪山区委、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在我校建设全国(或省、市)龙舟训练基地,便于我校大学生走近、接触、传承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5. 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要求,周密部署,认真组织,规范操作,及时报送,以《标准》测试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加强校内外合作,进一步完善体育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

1. 募集资金修建《射箭》运动场地,开设体育课程,组建射箭协会。目前场地初期建设已就绪,师资培训计划已启动,预计明年初即可开课。
2. 与学校网络中心、校外软件公司合作打造体育课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拓展体育教学时空,提升体育课程建设水平,实现体育理论网络考试。目前已启动。

五、教学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组织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积极性,确实做到责权利有机统一,努力构建一个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效能的体育教学保障体系。
2.群策群力,倾力汇聚体育学科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部”战略,为学科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氛围,按照体育课部→教研室→课程组的分层管理模式,优化师资配置,逐步建立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促进与国内其他高校体育界的横向交流,取长补断,学习经验。每年聘请3-5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指导,每年选派8-10名教师参加教学、训练、裁判、技能等方面培训学习。

3.科学谋划,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加强场馆的科学管理,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迈进,进一步统筹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化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管理,创建校企合作平台,调动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大力开发场馆社会服务功能,繁荣体育文化事业,拓展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本刊编委:唐铁军 陈晓琳  胡今天  胡芬芬   

本期责编:刘  陈晓琳 唐铁军         审稿: 李寅甲 郑学刚

 

 
 CopyRight@2005-2012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282023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