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jwc@mail.hzau.edu.cn
  bet365vip的主题是“实践 创新 融合 提升”。即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详细

工作简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
《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第4期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3日     文章来源:

教育思想大讨论

 

4期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1031

 


为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营造重视实践教学氛围,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善实践教学平台,我校将2011年定为学校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年。学校制定了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初定稿),学院也制定了各自的实践教学专项规划(初定稿)。现摘录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等6个单位的规划,汇集于此,以供交流。
本期导读: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2

园艺林学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4

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5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

水产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

生命学技术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坚持“三早”和“三田”结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国家、省和学校重视校外基地和试验站建设的机遇,统筹兼顾科研试验基地与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鄂州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其他一批校外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基地和合作关系,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我院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现状;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生产,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稳步推进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包括组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实践、创新研究等多种方式改进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政策倾斜引导,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实验技术队伍和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力争实现的目标与任务:1. 建设好作物学国家实验示范中心,申请验收;2. 组织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为主导的教学成果总结,申报部省级奖励1项;3.实验项目开出率100%,其中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开出率达到80%以上;4. 参与以“三早为特色的硕彦计划学生数达300人以上,培养新兴支柱产业人才每年不少于20人;5. 编写综合实验教材2-3部,并配备部分视频辅助材料; 6. 新增开放实验室并探索适宜的运行机制;7. 建设好华中农业大学(鄂州)现代农业示范试验基地和校外核心基地3-5个,并完善其他校外实习基地30个左右,使校外实习同期接纳容量达到400人左右; 8. 加强条件建设,十二五”期间,从各种渠道投入实践教学培养的条件建设总投资(含基地建设)2000万元以上;9. 扩大实验技术队伍,“十二五”末,固定人员数量达到20人左右,合同制人员10人左右;10.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以“三田”与“三早”为抓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作物及其生产过程的认知,参与科研或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我院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等三个专业长期以来,坚持通过三田实验(认知田、生产实验田、综合与创新试验田)作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已经形成特色,效果显著。

1.编写完成三田实验教材。组织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等相关教师,联合其他兄弟院校合编出版作物三田实验教材。

2.建好标本园。重点建设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苎麻、大麦、部分中药材等作物主推品种或特异种质资源材料的种植圃,使学生能在全年观察到上述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作物种质或品种特性等。

3.配置好生产实验田。结合课程教学需求和三田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增加校内试验田面积,力争每个学生班有1亩以上试验田开展生产实验。

4.结合硕彦计划和湖北省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学生“三早工程的实施。全院已经于2010年启动“硕彦计划”改革,该计划改革的核心是学生提前与教授交流,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学生在大二开始即可通过选拔进入教授实验室,参与实验室课题研究或在指导下自主设计试验计划,提前获得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机会。“十二五”期间,全院拟接受进入硕彦计划培养的学生人数300人,择优考核进入硕士阶段学生人数120人左右。学院将从研究生免推指标提供支持,教师将从经费、实验条件和试验指导方面提供保障。

(二)抢抓机遇,建设和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1.重点建设好华中农业大学(鄂州)现代农业示范试验基地。华中农业大学(鄂州)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我校与鄂州市的共建基地,该基地是集农业新品种繁育、新技术展示、新模式推广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具备农业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等多种功能,不仅是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湖北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迫切需求。华中农业大学(鄂州)现代农业示范试验基地学校委托我院负责建设和管理,该基地学校和地方总投资将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学院将在科研基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等的基础上,全面规划与布局,利用这一平台打造好校外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和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基地。

2.建设好校外核心教学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教育部、科技部和农业部等部位联合建设一批教学、科研和产业紧密结合的试验基地(场站)的机会,以我院与省内外部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试验示范站已有长期合作为基础,动员地方资源合作建设一批条件好、接纳容量大、作物种植模式丰富的高水平校外实验基地(场站)。其中容纳学生数100人左右的实验基地3个以上,10人以上实验场站30个以上,同时改善校外基地的生活条件和实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我院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现状。

(三)推进作物学国家实验示范中心建设,迎检验收和发挥实效

1.建立平台加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全院实验室、科研用房调整机遇,全面改造和建设作物学国家实验示范中心和院中心实验室。全面整合现有实验室空间和实验条件,科学规划,打造基础生物学、作物品质和植物保护研究公共平台,建设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与生物技术、育种学与种子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应用、昆虫学、农药学和气象学等实验模块。在实验教学内容组织上,以作物生产为主线,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基础、综合实验、研究创新”阶段递进原则,以作物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整合、优化专业类系列实验课程。

2.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编写出版实验教材。整合现有实验课程,根据各专业特点设计综合实验教学,重点完成作物学综合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组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

3改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验示范中心和中心实验室全面从原有教研室剥离,由学院统一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一调配资源,集中安排各项教学、科研或社会服务任务,以便于有效地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在示范中心和中心实验室提供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实行有偿使用,为实验室运行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有利于实验中心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

4.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开放。中心除保证实验教学实验以外,开辟部分实验室全时向本科生开放。开放实验室提供基本实验条件,实行申报预约制度,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或验证实验提供平台和条件保障。同时,结合学校创新实验课程的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出创新实验课程2-3门,服务于本院和根据申请参加人员情况,部分向校内相关专业学生开放。

通过硬件条件建设和改善,实验内容、教材、管理制度以及开放实验室等的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总结作物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效,准备申报和组织验收。

(四)创造条件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

1.强化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我院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学等三个专业部分专业基础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扩招之前一直坚持校外进行,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和实验实习基地条件变差,部分实习改为校内为主。近些年在逐步调整,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全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实习(大二暑期)和毕业实习(大三暑期)全面恢复校外实习。

2.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和学校SRF项目,发动教师提供实验条件和进行科研训练和指导,以获得更多的SRF项目,并较好地完成SRF计划任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从多方面争取经费,在国家和校SRF项目支持之外,设立院SRF资助项目,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扩大SRF的受益面。

3.加强其他实践活动的引导或组织。如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其他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科技活动或社会活动,包括各种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开展三农讲坛,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管理专家、技术推广专家或专业户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扩宽视野;此外,坚持办好已经形成特色的问学斋,促进学生与教师交心与交流。

(五)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师资和支撑队伍

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一是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选拔研究生学历充实实验队伍。二是对现有支撑队伍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和倡导开展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探索与研究。三是以现有固定人员为核心,聘请部分合同制员工扩充实验队伍,加强队伍力量,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优质服务”的实验队伍。

(六)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确保质量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对相关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和修订,完善包括实验、三田实习、社会实践、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相关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修订后的教学内容突出综合性、创新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优化后的方案既有益于和相关课程相衔接与匹配,同时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顺序、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各个实践环境相应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实践教学环境稳定有序地执行与完成,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秉承传统,坚持科教融合,课内外结合,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继续坚持和深入探索“三田”+“三早”实践育人模式,使学生能系统参与从种到收四时农事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与引进,搞好实验课程组织实施,系统构建集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整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加强制度建设,抓规范

依据系统化、针对性,有利于基地的有机融合与生长,有利于基地的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建章立制,重点推进统一采购、统一用工、资源共享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地管理运行制度,如基地管理办公室章程、植物生产类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收费制度等。充分发挥基地管理办公室的作用,调动基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学校支持下,搞好基地管用楼的管理、资源整合,促进学校院与院之间的协作,推动植物生产类教学基地的一体化管理。

二、扩大人才队伍力量,强能力

实践教学队伍的能力、水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多种途径、机制,选人进人留人。“十二五”期间拟引进5-7名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对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专题交流等方式增强自信、开阔视野、加强交流,共同提高能力和水平,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确保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三、建好校内实验室及院中心平台,升水平

抓好学院风景园林实验教学中心和园艺实验教学中心两大平台建设、管理,采取措施改善空间、设备。利用学科建设经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经费改造提升院中心研究平台,建好植物生产类教学基地,构建开放式管理体系,构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平台,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抓实践教学课程的组织实施,重细节

实践课程教学抓环节。特别是专业的综合实习,课前定计划,重视课程之间的衔接;课中强监督、抓落实;课后重总结、找问题,求改进。几大实习不放松:茶学专业的加工实习、综合实习;林学的太子山综合实习、庐山的生态树木学实习;园林、风景园林的北京上海的综合实习;果树方向的修剪实习、育种实习;蔬菜的综合实习等等。通过几轮的实践实习交流和总结,结合教学和生产规律、基地生产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精心设计实习内容,合理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将实验实习内容覆盖产前、产中、产后,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形成园林学院各专业完善的教学实践实习方案。

五、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突出综合功能

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加强学院与地方政府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科学院所、涉农企业等行业单位的合作,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校地共建、校企共建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推广、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优质、高效、稳定、开放、共享”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农业高校与行业及地方合作办学的新机制,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根据学校和合作单位实际情况,结合实践教学任务,双方协商,建设满足教学、科研和技术培训需要的工作平台和生活设施平台,制定平台使用管理办法,实现合作双方资源共享。逐步形成“2-3个核心基地、10个重点基地、若干个挂牌基地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格局,发挥校外基地在育人中的作用。

 
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

 

一、基本思路与主要目标

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以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改革为重点,以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为基础,以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建设和先进高效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建设,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一支满足现代实践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践教学队伍。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优质高效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平台,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具体任务与措施

1.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更新实践教学观。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组织系统的实践教学理论,探索总结新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发展的理念,并达成共识。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建立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比重,增设选修实践课;积极引进与集成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化实践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增强能力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营造一个满足学生自主实践、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环境。

3.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营造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实行教改项目经费匹配制度,对获批立项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给予经费匹配;设立院级教改项目,学院给予经费资助,做好后期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储备;资助发表教改论文,论文版面费从教改经费支出、没有教改经费的由学院承担,并予以奖励;另外,对获批主持教改项目的教师在年终评选教学质量奖中优先考虑。

4.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形成先进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政策,促进实践教学队伍的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提高;进一步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加强野外实习环节指导。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外聘一批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或毕业论文;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教学会议等;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支具备实验创新、实验改革、承担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能力,结构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先进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设备等保障和监控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与保卫。

6.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坚持科学性、前瞻性,注重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优化配置,满足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需要,进一步增大实验室面积,增加多媒体实验室,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验平台。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含水土保持方向)。为适应教学、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计划建1个通风设施,扩建植物营养实验室实验教学基地温室面积,购置高效液相-质谱仪1台。改造土壤与地质实验室,添置土壤矿物标本。完善《地质地貌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水土保持实验室的筹建。筹建水土保持实验室,满足现有教学和与拟开办水土保持专业发展的需要。

2)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完成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实验室的搬迁、改造。购置水质、气体、土壤等方面的便携仪器适用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比如测定水温、土壤温度、pH 值、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等。作为传统化学分析方法的补充,购置CODCr、氨氮、TNTPSO2NOx等项目的自动监测仪器等。

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信息实验室机房改造、设备添置,更新106台计算机。

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善校内外实习条件。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争取学校支持,建设咸宁、洪湖、丹江口农科教实习基地。巩固武汉市,湖北大冶、咸宁九宫山,湖南株洲等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充实内容。根据需要,依托已有科研基地开辟一批新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建设。选择一批符合实习条件的企业挂牌,如南湖污水厂、龙王嘴污水厂、白沙洲自来水厂及环境监测站等。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如武汉市各污水处理厂、百威啤酒污水处理厂、武钢等)。加强和地方企业的沟通,定期进行必要的联络回访,加深合作。尝试与其它学院共建一批实习基地,如鄂州猪场实习基地。完成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争取启动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二期建设。

8.着力实验课程教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1门课程至少2名教师,1名教师至少2门课程”的课程建设制度,设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坚持实验教学改革,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十二五”教材规划,争取主编出版《土壤与地质实验指导》、《图说地质地貌学》等实验教材,自编一批实验课教材;进一步加强开放性实验的内容建设和管理,明确和突出学生在开发性实验中的主动地位,保证时间、空间、内容、方法、手段、指导、资源等面向学生更好开放;鼓励教师将科研和实验教学改革结合,使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中。

9.开门办学,组织教师、学生走进企业。针对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师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的现状,寻找与社会的结合点,走进企业,增加与社会、企业的接触,提高适应能力。解决工程教育三个不足:对工程设计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运用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以及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与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不足。

10.围绕SRF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提供研究条件。对学校立项项目适当匹配,设立院级项目,自筹经费资助,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借助科研平台,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提供学生实践创新机会,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1.完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对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监控,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高。通过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教务、学工、导师共同引导,改变毕业论文(设计)中一些学生存在思想上不重视,不积极、不主动,老师找学生、求学生,学生不急老师急的现象。

 

本科实践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摘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和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年工作方案》要求,紧紧围绕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建设研究型学院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实验课堂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以学院7人督导组成员为主体,院系领导及管理人员深入实验课堂,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购置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完善实验条件,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使部分实验课每组的实验人数由过去6-8人降至4-6人,《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由两个班1头牛增加到每个班1头牛,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

2.强化基地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组织学院领导、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等对实习基地进行考察和回访,同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制定和完善实习计划及考核办法,建立校企双赢的实习基地,力争在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135”工程中占有“2个核心基地、6-8个重点基地、10-12个挂牌基地”。如通过交流,在总结2010年学生教学实习的基础上正大集团湖北区制定了“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生产实习计划”;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遴选和确定河北利华药业有限公司为我院新的教学实习基地,企业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08级实习培训计划”,并在我院设立了奖学金。

3.系统整合,优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调整和整合功能实验室布局,将大型仪器设备相对集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设备利用率;国家二期质量工程建设思路,抓住机遇,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级重点专业申报提供条件。完善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设,力争年内通过验收。

4.深入开展实践动手能力拓展训练,加大第二课堂建设力度

1)继续开展特色鲜明的专业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继续办好动物骨骼拼接比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病原菌检查)、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猪鸡体尺测量;猪活体测膘或外形评分;饲料品质评价)

2)加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SRF项目和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落到实处,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借助师生面对面和企业班主任平台,发挥名家名师和企业家作用,以学术交流、导学导课和人生职业规划为抓手,组织系列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企业理念、文化和人员素质要求,激励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5.深化改革,整体提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国家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各级教改项目实施为契机,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按照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精神,体现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组织有关教授和管理人员到国内有关院校进行调研,完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动物科学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专家组和执行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项目的实施;专家组审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方案和相关政策,参与学生选拔和考核;执行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学生选拔和考核等。

6.锐意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和指导学生的能力,青年教师必须完整地到实习基地指导学生教学实习,实习指导情况与职称申报和后备人才培养挂钩。推动湖北省教改项目“农科动物类专业大学生教学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制定和完善“动科动医学院教学实习优秀团队评选方案”。开展大学生毕业论文提前进行毕业答辩试点,解决毕业生找单位、到单位实习和考研究生的矛盾。加大毕业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力度,坚持实行并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校内盲评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依托学院学科优势与特色,以实践育人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和改革,营造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通过改革实践,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现代高效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营造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力争建设国内一流,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淡水水产养殖实验教学中心。

二、具体任务与措施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以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组织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学校实践教学年工作方案、课程资源建设、师生关系建设等开展讨论,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观,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进一步优化与整合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原则,遵循学生认知及教育教学规律,整合优化实验实践环节,明确各阶段实验实践教学重点,按照“认知—理解—测试—设计—综合—应用”六层面系统组织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从“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三层次梯度设计实验进度;从“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践”三方面统筹学生能力培养,形成了循序渐进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1.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引进力度。根据教学和科研方向,打造思想素质高、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实验教师10名以上,引进实验技术人员2-4名,使1个方向有1-2名经验丰富的教授,3-4名年富力强的副教授,青年教师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2-3名实验技术过硬的实验技术人员。

2.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培植。有计划的选派实验教学人员进修和学习,强化青年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青年教师必需跟班听完一门实验课,到生产一线驻点一个月。十二五期间,计划选派5-8名实验教学人员外出进修或学习,所有非本专业背景青年教师完成生产一线驻点。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鼓励实验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开设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十二五期间,拟重点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生生物分子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实验、水环境保护实验等进行内容上的优化与更新。

2.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开放性,增设选修实验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围绕课程或专业教学要求,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并开展实验。十二五期间,力争使学院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占实验项目总数的25%以上,并拟以动物生理学实验和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为试点,立项进行实验项目开放性选修。

(五)进一步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逐步更新现有实验教材,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鼓励对现已出版的3本实验教材进行实验项目的更新,对自编的12本实验教材,选择条件成熟的进行院内立项,鼓励编印出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与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相配套的实验教材体系,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六)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检查与监督,规范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管理,立项催生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产出,带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提升。

(七)进一步改善校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1.积极争取条件,启动校内新基地的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解决校内新基地的水源、内涝、水质、防盗以及设施老化等问题。

2.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力争解决校内老基地资源被占用以及水质污染等问题。并设法筹集资金(高压线入地还建),启动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3.规范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的管理,完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收费管理办法(2011年正式实行收费使用管理,效果较好),搞好水产楼附属实验场工程室内可控生态养鱼系统运行管理,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八)进一步梳理与规范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管理

1. 对现有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梳理,有计划的逐步淘汰一批条件较差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建设一批条件相对较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与有实力的企业联系,依托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建立若干个能充分满足实习内容要求、能容纳一定规模实习学生、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学校“135”工程中,力争建设1-2个核心基地、3-5个重点基地。

2.加强对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切实发挥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机制,坚持每年召开教学实习研讨会;对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实行聘期制管理,并注重对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和行为规则上的培训。

(九)积极拓展课外实践教学渠道

以开放性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力争立项数目逐年增长。

 

一、主要目标

一是完善生物学“3+3+1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二是构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探索和完善;三是建设生物工程校内实习实训与创业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四是争取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列入重点建设行列;五是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1.开展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更新观念。积极组织开展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转变“三轻三重”的状况,树立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的质量观,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大力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完善“3+3+1实验教学体系。根据生命科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按照“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发展性”4原则,坚持做到技能训练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相结合等4个结合,完善“3+3+1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从群体水平及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等研究层面,构建“生物学基础类、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类、模拟研究与综合类”3个类别实验课程体系和“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3个层次(大概各占1/3)递进的实验内容体系,另加1个学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力争顺利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开设新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按照生物学基本规律为主线设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能力为目标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按照认知—探索—研究不同层次组织实施教学,合理处理基础性与综合性、系统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课成为学生知识应用、科研训练以及创新思维培养的基地。

按照生物学群体、细胞、分子等层次分为5个大的实验课,包括基础生物学(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内容重点以不同生物的结构、分类为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了解生物、认识生物,并掌握认识生物的主要方法和技能)、遗传与细胞学(涵盖基础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内容重点以细胞层面的实验技术为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遗传与细胞学研究的各种实验技术及其相关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涵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内容重点以分子层面的实验技术为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分析与研究基本技术,分子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以及相关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现代生物学新技术(涵盖上述各个层面的新技术,实验内容注重更新与特色,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不断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研究新技术,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学问题的能力)、实践实习课(主要包括原有一些课程的必需实习课,一些实验周期较长、需要集中安排的综合性实验实践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课程所包括的实验项目根据学生学习进度灵活设置,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

按照统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相对分离、设置不同课程层次、合理配置学时比例、单独设置实践环节、控制课程教学学时等原则,对现有的实验体系进行整合,删减重复的实验项目,更新项目和内容,新增综合性实验选择性课程1门(其中含6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自选2个,这些项目直接与科研接轨,全部由教授主持,如酵母双杂交、蛋白质-蛋白质体外互作、大片段DNA克隆等)。

4.科学合理布局实验中心,强化中心内部管理。按照“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原则,以建设“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为目标,以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为主线,按学生实验技能培养要求(细胞培养、显微观察、组织切片、生化、分子克隆等能力)布局功能实验室,建设基础生物学、细胞与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综合技术、植物形态与解剖、植物显微技术、创新等8个功能实验室。均坚持实验环境安全性、可视性与学术性统一。加强中心开放与内部管理,建设完善的网络管理平台,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量化考核体系和中心对外开放的制度,构建良好有序的运行环境;探索新上专业生物信息学的实验体系。

5.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学院“立足校内,面向社会”有计划、分层次建设“五个层面”的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一是建立以校园丰富的植物资源、动植物标本馆及生产试验场站为依托的生物学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基地;二是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等为依托的科研技能训练基地;三是力争建设生物工程校内实习与创新基地;四是以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武汉动物园等为依托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五是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北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劲牌有限公司等为依托的产学研基地;六是以江西庐山风景区等为依托的野外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还要重点建设12个校外实践基地,一是关注生物信息学新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问题,争取与东湖高新开发区建立联系并达成建设新基地的初步意向;二是与武汉大学合建神龙架野外实践教学基地。

6.加强实验配套教材体系建设。拟完成生物科学专业系列核心实验课程的教材(参考书)编写工作,主要有:植物学实验(修订)、微生物学实验(修订)、细胞生物学实验(新编)、遗传学实验(新编)、生物化学技术(新编)、细胞培养与遗传转化实验技术(新编)、分子克隆技术(新编),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体系进一步整合完善;加大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教材建设促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维能力。

7.强化青年教师实验指导水平和能力。努力发挥现有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加强近两年新进教师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切实落实导师制,探索培养机制,优化青年教师的发展环境,青年教师上课先从指导实验开始。同时拟在新楼考虑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的空间条件。政策支持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在工作量计算和年终奖金分配上予以倾斜。

8. 强化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创新平台搭建、创新实现途径和创新管理制度四位一体的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方面以师生交流为主导完善导学体系,以提升文化品位为目标加强文化育人,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基本做到一年级引导、二年级接触(寻找兴趣结合点)、三年级深入开展。在建设立体科技创新途径方面通过学生选作综合创新型实验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和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等设计实践创新途径,以“国家-校-院” 三级项目体系为载体,按照“有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作依托、农业领域的生物学问题为主体”的要求精选训练项目,并鼓励学生自选项目研究。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方面重点在条件支撑平台和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的遴选。从完善组织保障、严格运行管理和强化激励制度等方面完善管理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

 

本刊编委:唐铁军 陈晓琳    胡今天   胡芬芬       

本期责编:刘  陈晓琳 唐铁军           审稿: 李寅甲 郑学刚

 

 
 CopyRight@2005-2012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282023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