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jwc@mail.hzau.edu.cn
  bet365vip的主题是“实践 创新 融合 提升”。即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详细

人物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物访谈
马才学:从“知识导向”到“实践导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3日     文章来源:
 

就“科教融合 学术育人”,我想结合我自己的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经验,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的是培养试图培养么样的人培养和怎样培养的问题观念培养业方系与学主培养模是以一种“知识导向”的培养模式。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导向”的模式。其基本目标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其各要素和环节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组织起来的。这种模式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具有重要优势,但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实践导向”模式是相对于“知识导向”模式而言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向理论知识的获取还是实践能力的养成。第二,以“知识”还是“实践”作为串联人才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主线。显然,“实践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线索连接人才培养各要素,以培养学生实践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导向”模式并不忽视理论知识,只是在对待理论知识的方式上不同于“知识导向”模式。对于应用型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构起“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产学研结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施是以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教师为前提的。一个具有产学研结合意识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职业精神外,还必须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结合传授给学生,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争取科研合作项目,服务于社会。

第二个层面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产学研结合能力。

企业实践导向: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培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让学生直接接触学科领域的实践项目。

项目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合作科研项目。例如课程网站建设、学校住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等。

大赛导向:主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大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台湾网主办,中国建设银行主协办的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暨第四届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大陆赛区总决赛于20117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经管-土管学院本科生组成的“Eshining”和“嗨儿higher族”两支团队分别获得大陆赛区本科组单项二等奖和网络商务创新应用三等奖的好成绩。

教育部、财政部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三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我院本科生组成的团队今年第一次参赛,其中2个团队获得湖北赛区一等奖,一个团队获得湖北赛区二等奖。其中一个团队将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全国总决赛。

总之,我觉得在高等教育中,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深化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拓展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创新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研究和创新的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职业岗位和社会的认识,为他们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更加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体系,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对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几点建议

1、研究新的教师考核机制,改进单一的学生评教方法。

2、改进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让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进企业锻炼。

3、实现学科交叉,相关学科互带研究生。

文字作者:马才学(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 )

 

 
 CopyRight@2005-2012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282023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