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jwc@mail.hzau.edu.cn
  bet365vip的主题是“实践 创新 融合 提升”。即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详细

工作简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
《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第10期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文章来源:
 

教育思想大讨论

 

10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1213

根据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实际,研究生处(部)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分别开展了研究生学术年会、新导师培训会、产学研联合培养协同创新专题研讨会、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研究生学风宣讲等学校活动;要求各学院制定对应的活动方案并召开导师座谈会、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座谈会;后续将制订“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学位点建设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十二五”规划,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成立研究生院等主要任务。这些举措为建立“全面、多元、全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机制,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社会化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本期导读:

【学术盛会】学校举行2011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开幕式

【活动聚焦】2011年新导师培训会张献龙、陈焕春、匡汉晖、王石平谈如何做好导师

【深化改革】深化校院合作 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

【学风宣讲】傅廷栋:倡导科研诚信、弘扬科学精神

 

【学术盛会】

学校举行2011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开幕式

1020上午,我校2011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正式开幕。学校副校长周承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我校研究生科协主席张赓主持。

周承早副校长在开幕式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研究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学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担负着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光荣使命。

接着,他回顾了“十一五”期间研究生为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所做出的重要成绩,殷切期盼大家牢记责任和使命,今后做出更大贡献,并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恪守学术道德,弘扬科学精神,在追求学术真理中健康成长;二是要勇于承担使命,培养创新能力,在探索新知中勇攀高峰;三是要勤于探索实践,掌握扎实本领,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

全国学联副主席、武汉大学研究生会主席石韵珞同学作为高校代表致贺词,希望借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年会开幕之机,掀起在汉各高校学术交流的高潮。

开幕式结束后,我校首届南湖学术论坛也正式启动,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我校“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傅振芳老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程国强教授分别以“美国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加入WTO十年:农业的奇迹与启示” 为题做了专题报告。

教授在报告中对美国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做了全面介绍,从为什么读研究生说起,谈到了时代对研究生的期待和要求以及如何成功完成研究生期间的规划,并就中美研究生的差异方面做了详细讲解。而程教授则回顾了中国加入WTO的十年间,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奇迹,并对今后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据悉,我校研究生学术年会自2008年成功举办以来,已成为我校研究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年会历时2个月,采取研究生自主进行学术交流和特邀专家报告相结合的形式,旨在营造学术氛围,交流学术心得,拓展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催生创新成果。

学校办公室、研究生处(部)、科技处、国际学院、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期刊社等职能部门、各学院领导,以及来自湖北省学生联合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科协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开幕式。

 

 

 

【活动聚焦】

学校召开2011年新导师培训会
修德精业教书育人争做一名优秀导师

1117,学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召开2011年新导师培训会,各学院及部分联合培养单位的120多位新导师参会。张献龙副校长出席会议并作培训动员,陈焕春院士、王石平教授和匡汉辉教授应邀为新导师作报告,会议先后由研究生处胡承孝处长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胡守强部长主持。

本次会议以“实施创新教育与开展教书育人”为主题,安排了培训动员、形势解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报告、优秀导师经验介绍、培养政策学习、结业考试等内容,旨在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导师培训工作的常规化奠定基础。

张献龙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导师培训会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和认识,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会,更是导师的育人经验与学术交流会,要将此项工作常态化,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尤其是青年导师队伍建设。他还强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受学生欢迎的导师,首先是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育人德为先;其次责任意识要强,对人才培养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和生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科研伙伴;第四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第五要有宽广的眼界,时刻紧跟学术前沿;第六要给研究生创造多种成才的机会,相信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胡承孝处长作了题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对策分析》的专题报告,阐述了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内涵、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的历史、分析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及发展要求,从体系重构与质量保障两个方面剖析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胡守强部长作了题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强调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结合《教育部关于经一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说明了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负有的首要责任。秦发兰副处长做了《研究生培养政策及规范》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现状,并结合我校《研究生手册》和《导师手册》详细讲解了研究生培养关键点、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导师职责等。湖北省“编钟奖”获得者、医学心理学家、加拿大籍华人吕慧英副教授做了题为《心理偏常研究生的识别与管理》的专题报告,详解了常见心理疾病患者的症状及判别方法,提出了偏常学生要及时干预并积极寻求心理健康医疗机构帮助等建议。

在下午的培训中,陈焕春院士、王石平教授和匡汉辉教授从切身指导研究生的经历出发,先后从学术视野、学术团队、科研兴趣、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科研规范以及学术道德等方面为新导师们作了详细生动的经验介绍,受到导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共鸣。

 

张献龙在学校新导师培训会上的讲话
研究生培养导师是关键

老师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济济一堂,召开为期一天的新导师培训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举办导师培训会?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于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是否有知识创新,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继承。所以,在新导师进入导师岗位之前举办一次导师培训会很有必要。首先,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规范培养过程。目前在校研究生达7000多人,近两年硕士每年招生都在1800人左右,博士招生320人左右,培养规模的扩大要求导师们将培养过程规范化。当然不是按照一个模式,而是个性化培养下的管理过程规范,避免出现开题报告、课题检查等培养环节缺漏、档案资料不齐全等情况。二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需要导师们重新审视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占当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比例已超过30%,明年将接近40%。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调整培养模式,紧跟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导师结构快速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基本规范的普及。我校青年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未来3-5年,学校还将继续加强师资引进,教师年龄结构逐步走向年轻化;同时,根据产学研结合需要,校外兼职导师大量增加,导师来源结构也将多样化。更加及时地进行研究生培养规范的普及显得尤为必要。四是培养过程要规范化。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要明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点或关键环节,要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其次,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师?

做一名合格的导师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研究生之中,导师应熟悉学生的特点、思想和生活背景,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导师和学生的科研兴趣发生强烈共鸣时才能产生创新性的成果。借此机会,作为一名导师我想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作为一名导师,首先师德修养要高。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为人处世、思维方式、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人生轨迹上留下痕迹,所以要以身作则,身为师范。二是责任意识要强。导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将研究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培养成人才,要将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放在心上,与研究生有共同的科研兴趣,有同步的科研思维,才能指导学生不断做出成绩。三是关心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和就业。导师要调动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研究生视为科研人员,当作科研团队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不一样,本科生主要是学习知识,研究生是创新知识,在研究中学习知识,导师和研究生是科研的共同体。导师还要提高研究生的生活待遇,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压力和困难。四是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青年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参与科研,要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组织学科交叉,多角度思考研究问题。五是要有宽广的眼界。培养研究生不是导师个人的事,要与学校、学院、学科相近的专家多交流,要集体协助,从国际视野,共同参与研讨研究生课题。六是要给研究生锻炼的机会。导师要带领研究生多参加国内外会议,接受学术熏陶,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思维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他们较早地接触专家、接触社会。
   
最后,希望此次培训会办成学术、经验及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会,统一思想认识,将此项工作常态化。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你们掌握着最新的知识结构,要思考更远的未来科学发展,力争一代更比一代强。

 

陈焕春:导师如何做科研

陈焕春院士首先从农业大学的使命道出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使命。他说,我们应该在理论、知识和技术上进行创新,然后创造出新的物种和品种,最后创办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推广,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上、得实惠。
  
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好的研究生导师,陈焕春指出,无论是指导研究生,还是从事教学都必须扎扎实实进入科研领域,踏踏实实地做科研,这是作为导师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正是教育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所要求的科研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与资助制的核心内涵。关于如何做好科研,如何以科研带动研究生培养,陈院士从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第一,提出科学问题。各位导师应该以如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为研究的使命,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提炼出好的课题,即理论上有创新,或能产生创新产品的课题。提练出问题就要申报各级各类研究项目,陈焕春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年轻人的成才过程中会发挥重大作用,希望年轻导师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做起,通过基金项目培养人才,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成熟后向863项目、973项目、行业计划等发展。
  
第二,科学选题和定位。陈焕春从学校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研究定位应该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宗旨,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研究选题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合适的研究方向,虽然科研条件很重要,但决不能唯条件论。
  
第三,搭建技术平台。陈焕春以自己当年出国留学经历及2003SARS病毒研究为背景介绍了搭建技术平台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工作都可以为自己并为别人搭建一个平台。及时搭建技术平台,不仅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省去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获得理想的科研结果。同时,建立起合理的科研队伍,特别是加强实验辅助人员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
  
第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陈焕春指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导师在给研究生选题时,不仅服务于国家的需求,还要与国际需求接轨。培养研究生要分类指导,一方面人人都能成才,另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陈焕春指出,大学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150%200%的精力用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导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导师要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创造、创业精神与能力。最后,陈院士勉励大家在过去的20个世纪中,中国有18个世纪都走在世界前沿,相信通过各位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石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任何一个研究生通过培养都应该能留下印迹,王石平教授指出。关于如何能让研究生留下印迹,王石平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新导师进行了交流。
  
选择有兴趣的研究生。引导研究生主动地发现和解决科研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积极性的根源,这点与培养本科生有很大区别。研究生招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研究生必须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感兴趣。学校有优秀的本科生源,尽管目前实验室空间很紧张,但是王石平坚持指导本科生论文或科技创新项目,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了解其研究方向、研究内容,让研究生提前明白做科研很辛苦,实验室要求很严。这些本科生只有具有明确的研究兴趣,王石平才会招收他们攻读研究生。
  
坚持团队培养。这里的团队不仅仅是指导师团队,也指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所谓发挥导师团队智慧,是指实验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指导研究生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完善的研究生管理制度,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所谓研究生团队,是指新来的研究生要为高年级的研究生打下手。跟师兄师姐打下手,有利于新来研究生熟悉仪器使用方法,了解基本技术要求、操作规则及课题组的管理规定;同时在合作中增进课题组成员间的感情,从中学到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隐性知识;另外,研究生还能在打下手的过程中自我思考,提出感兴趣的课题,导师也能对研究生进行一定的考察,因材施教。
  
宽松选题配以目标管理。在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打下手、阅读文献之后,导师与研究生商量选题。自然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竞争激烈,为避免在研究过程中被别人超越,一般给每个学生安排2个课题,当一个走不通时,能够走通另一个,保证研究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每个研究生根据选题情况及个人潜质,施以弹性学制,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时,确定个性化培养目标。
  
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实验室除了派出优秀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外,还有稳定的、坚持多年的研究生例会制度。每个学生每2周汇报一下课题进展,方便其他同学相互了解研究进展,碰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总结、表达、交流的能力。王石平指出有些地方、课题组之间,甚至是同一个课题组内的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都不能开诚布公而是相互保密,这是非常有害的,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突出科研记录规范。科研记录是原始数据的记录,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记录,也是研究生科研思想的记录。科研记录具有延续性,是实验室的科研历史,方便后来的学生和老师使用,也是严防学术不端的重要载体。实验室规定了研究生科研记录规范,科研记录不容篡改、不容涂黑、不容铅笔记录,必须保证其整洁性、原始性与完整性,不可跳页、缺页、加页等,研究生的电子文档必须体现在科研记录本中。为确保科研记录规范,导师定期检查研究生科研记录,在撰写学位论文、学术论文时,导师对照科研记录检查原始数据,发现说不清楚的数据必须重新试验。
  
精心指导论文写作。论文写作过程是思路梳理和再思考的过程。导师和研究生都要重视科研论文写作。对研究生而言用英文写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研究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建议研究生动手整理材料、方法和写作思路,并做成PPT,与导师交流,导师及时指导研究生补充实验或提出修改意见。王石平指出,虽然最后成形的文章与最初的文稿相比,已改得面目全非,但是导师绝不能替研究生写论文,这是研究生必须经历的一个培养过程,特别是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论文,编辑提出的所有意见,都必须由研究生本人一一完善,并加以回复。
  
严格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最后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导师与答辩委员会成员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有时,答辩委员会提问与交流可以变成导师的一个灵感。因此,论文答辩最后特意邀请会提出问题、尤其是能提出尖锐问题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研究生和导师都能够受益。
  
最后,她寄语新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始的时候,就是建立自己研究生涯的时候,也是建立自己人生信誉的时候。必须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份耕耘方有一份收获。她希望导师严格要求学生,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收获。
  
王石平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她所指导的研究生,除招生初期的两个硕士生没有发表第一作者的SCI收录论文外,其他研究生均发表了SCI收录论文,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匡汉晖:提高学术修养养成创新习惯

匡汉晖教授在海外求学13年,当他近几年回到国内时,发现国内对很多学术失范现象见怪不怪。他表示非常担忧,他分析了产生学术失范现象普遍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导师学术不端行为危害更大,会害了学生的一辈子。导师或任课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
  
匡汉晖结合自己在国外求学时所受的严格教育为例,结合他本人所上的一门研究生课程,阐述如何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道德。上课伊始,他就强调,在他的课堂上决不允许抄袭或舞弊,他规定的8次作业,全部在课后完成,但是如发现有作业中一句话不是自己的语言都算抄袭,只能得“0”分。匡汉晖指出,现在有很多课程都以课程论文结业,有的研究生投机取巧,一篇论文充当两门甚至是多门课程结业论文以获取成绩,这也是学术不端行业。
  
他认为,要想保证研究生不抄袭,研究生任课教师或导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尽可能提高出题的质量,同时,要花大精力耐心批改研究生提交的作业,并及时反馈给研究生。
  
匡汉晖强调,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创新。但是,真正具有创新思想的研究生还不多。他分析其中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知识积累不够,就无从创新。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要求偏低,部分课程存在教师挣工分、学生挣学分的现象,教师上课必须改变学生的懒散习惯,不能让学生习惯平庸,必须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其次是创新习惯缺失。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记标准答案,背完、考完也就忘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在课题组内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要求学生看文献、做文献解读,其他同学点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文献的缺陷,并指出如何深入发展文献提出的课题。讨论过程中决不向研究生提供答案,引导研究生自己去想,鼓励学生听学术报告,培养研究生养成创新思考的习惯。
  
最后,匡汉晖鼓励所有导师一起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术修养,培养研究生养成创新习惯。


【深化改革】

深化校院合作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
副校长张献龙带队走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11月26—29日,副校长张献龙带队一行12人赴广东、海南,分别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进行考察交流,深化校院合作关系,深入探讨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
   11月26上午、28
日上午,张献龙副校长一行分别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座谈会和导师培训会。研究生处处长胡承孝教授作了题为“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对策分析”的主题报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袁友亮作了题为“关于如何加强国际留学生教育合作”的报告,研究生处副处长秦发兰作了题为“研究生培养政策与规范”的报告,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涂俊才作了题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报告,分别就研究生教育形势与发展思路、研究生培养政策、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联合培养国际留学研究生等主题做了系统的报告。
  
座谈会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关领导介绍了单位情况,一致强调了深化校院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对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要出台相应举措,更好地吸引研究生,确保生源和培养质量,并积极推动联合招收、培养留学生。
  
张献龙副校长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学校加强和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协同创新,既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的需要,也是实现校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需要。他强调,学校致力于深化校院合作,有三个核心目标,一是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深度、广度合作,二是开拓留学生教育合作新局,三是推动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协同创新。
  
考察交流期间,我校6个学院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进行对接交流,并现场考察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时,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4个研究所挂牌了4个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分别是依托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建立植物保护研究生实践基地,依托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种质资源研究生实践基地,依托香料饮料研究所建立园林园艺研究生实践基地,依托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建立农产品加工研究生实践基地。
  
据悉,我校现有16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别于2009年、2010年签定联合培养协议,现分别有联合培养研究生31人、33人,分别受聘我校的导师有27人,126人。两个联合培养单位的受聘导师参加了此次导师培训会。
  
植物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林学学院、工学院、水产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等6个学院分管领导及学校办公室、研究生处(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职能部门随同考察交流。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来校深入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2011119,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研究员一行4人,到我校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研究生处组织相关7个联培学院召开座谈会进行对接交流,会议由研究生处处长胡承孝主持,副校长张献龙教授出席交流座谈会并讲话。

  会上,研究生处及相关学院分管领导分别就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稳定、党团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吸引优质生源等进行了探讨。胡承孝指出,十二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扩大面向产业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研究生的比重,进一步拓展合作方式,如加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合作办学;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使两个单位的合作从行政引导转变为学术发展的自觉需求。

易干军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条件和实验基地,介绍了其特色与优势学科,指出,在畜禽育种,动物营养,果树,花卉,食品加工,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玉米、花生、甘薯、水稻等作物育种与栽培等优势领域可与华中农业大学强强联合,形成互补优势。他指出,院里非常重视研究生在院期间的科研与生活,在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提高研究生科研补助、帮助就业等方面都做了多方努力。

张献龙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来访表示欢迎。他指出,目前研究生培养需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培养方式的转变,由单一校内培养向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培养;二是培养结构的转变,促进博士与硕士、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比例协调;三是培养目标的转变,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联合培养、服务社会生产。两个单位合作历史悠久,下一步,要以研究生培养为平台加强全面合作,在学科建设、成果形成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使基础研究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应用研究推进中国农业转型。他强调,为进一步满足双方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需要,两个单位要采取措施,通过农业部向教育部争取单列研究生指标。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对接到食品科技学院作报告

1027下午,在我校食科楼504报告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关院所的7位领导和专家作客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有4位专家作了系列学术报告。他们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茂芳、椰子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陈卫军,香料饮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谭乐和,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戴好富。出席报告会的有我校食品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珊、教授何慧、研究生辅导员胡光远等老师和研究生共70余人。报告会由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熊善柏教授主持。

  黄茂芳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发展概况、科学研究课题及成果、研究生培养作了专题报告;谭乐和对香料饮料研究所的科研领域、研究生培养等进行了介绍;陈卫军作了题为《抗氧化分子--从反应机理到反应设计:量子化思路》的学术报告;戴好富作了题为《热带药用植物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学术报告。几位专家的报告使到会师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家就我国南部地区天然产物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术氛围浓郁,到会研究生感到受益菲浅。

据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此次派出多位领导和专家分别到我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四个相关学院,是进行首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的,联培工作进展顺利,学术交流活动亦收到良好效果。

 

【学风宣讲】

我校参加湖北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省科协、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方案》的活动安排。20111116日,湖北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报告会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

  报告会由省科协组织人事部、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联合承办。出席大会的有省科协主席樊明武院士、杨叔子院士、殷鸿福院士、靖国平教授,我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教师和研究生代表60余人,兄弟院校相关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由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金山主持。

  湖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首先致词。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先后发言。研究生代表许洁与大家分享了她在研究生学术研究期间的一些经验与感悟。

  徐金山厅长作总结发言,他希望同学们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践行优良科学道德,维护良好学术风气。

据悉,我校将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科技处与研工部将精心挑选在科学研究上有建树、在学风建设方面有经验的学者来我校进行宣讲,积极树立学术典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我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也将陆续举行。

 
傅廷栋:倡导科研诚信、弘扬科学精神

1121晚,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带来一场以“倡导科研诚信,弘扬科学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300多名华农学子聆听了此次报告。

傅廷栋院士以《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为引子,针对当今学术界存在的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不良行为指出:良好的学术规范对建设诚信学风意义重大,甚至关系到社会学术风气和民族精神风貌的建设。“对于学术成果,我们在注重其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价值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术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视。”
  
在学术规范方面,傅廷栋院士指出造假、抄袭、剽窃、以权谋私等种种行为均属于学术不良行为。他强调,做学术论文一定要区分适当引用与抄袭,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应当遵守“适当引用”的规范,防止抄袭。傅廷栋院士表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有一支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兼备的科技队伍。他无比激动地说到:“学术不端行为是明显的道德败坏和思想肮脏的卑鄙行径!”
  
傅廷栋院士选取了韩国“最高科学家”黄禹锡学术论文造假、美国德州大学熊博士剽窃项目申请书内容等几个案例进行深如剖析,并告诫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为国为民之大志,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对于如何克服此类学术不端的行为,他用自身多年的科研经验分析说到:“作为科学家,就应该提高对不端行为严重性的认识,加强自律,加强监督,而且应该加大惩治力度,反对地方、单位保护。”
 
“我在华农工作了50多年,让我很欣慰的是,华农还保留着优良的学术传统。”傅廷栋院士说道,“我们华农人能艰苦奋斗、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在这场报告会的最后,傅廷栋院士用毛主席的诗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与大家共勉,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不怕难、不满足、不计较、不浮躁”的精神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据悉此次专题报告会由科学技术处、党委研工部、校团委主办,由校研究生会承办,也作为“研究生学风宣讲”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

 

 

 

 

本刊编委:唐铁军 陈晓琳  胡今天  胡芬芬   

本期责编:柴倩  李春 许丽琼            审稿:胡承孝胡守强秦发兰

 

 
 CopyRight@2005-2012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282023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