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简 报
第7期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11月23日
【学者论教】
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教学科研互促共进
教育思想大讨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郑用琏老师作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期担任《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研究思维贯穿教育全程,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如何实现“科教融合”、“学术育人”。郑老师虽因公差外出,却递交了会议PPT书面发言,记者为此专门走访了郑用琏老师。
采访中,郑老师的第一张PPT就直切主题,“如何将研究思维贯穿教育全程?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他认为,首先要从思想、理念上明确,为什么一个重点高校、一个研究型学院必须要做到“科教融合”?在郑老师看来,一个大学,一个学科能形成特色、保持优势、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教学和科研互促共进的过程,无论在设备的配置和条件的建设上,还是在人才的使用和时间的投入上,教学和科研都不应是矛盾的,都不会是冲突的。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都会从“科教融合”的实践中获得原动力。
“用好用足全校科研资源,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教学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郑老师对如何做好“科教融合”,结合生科院学科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这三条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做法。访谈中,郑老师运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展示了学院近年来所拥有的雄厚的科研经费、丰硕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科研条件。用好用足这些科研资源,将一流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用现代研究技术更新实验课程,跟踪学科发展、开设前沿课程。这条成功的“科教融合”经验,已被生科院学科发展的历史所证实。
积三十余年的科研和教学经历,郑老师深切的感受到,“教科融合,学生受益,老师得利”。郑老师说道,“教授”与“研究员”的区别,就在于教授不仅要开展选定领域的科研内容,还要承担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大学里的“教授”来说,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可偏废的中心工作。“科教融合”使得教授的课堂不是讲一本书而是传授一门学科的道,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关注学科前沿,讲课内容才能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讲述过程才能展现逻辑性和启迪性,这也是增强课堂磁力,提升教师魅力,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受益的重要因素。
郑老师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利用我校完成全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农作物——华番一号耐储藏番茄的实例讲解反义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原理。引用学校水稻功能基因组团队构建大型Ti质粒插入突变体库,发掘大量重要功能基因的成果,讲述生物技术诱变的基本原理,介绍玉米基因组研究团队发现玉米S-CMS线粒体RNA发生编辑而产生毒性蛋白的研究论文讲述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生科院将学校“试管马铃薯培育”的“六个一”科研成果引入细胞工程的实验、将水稻RFLP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的研究成果替代传统的统计玉米果穗籽粒的孟德尔遗传定律验证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老师们的科研工作,接触到了最先进的研究技术,而且学习亲切、亲近,教师将学校的成果引入教学,讲授自豪、自如。有了接触学科前沿、受过科研训练的优秀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老师完成承担的科研课题也有了研究力量的保证。“学生受益,教师得利”。
在谈到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与以前的不同时,郑教授认为,这次思想教育大讨论的主题之一“科教融合、学术育人”十分切合学校的实际。“教学与科研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互促互进的关系。”“国家重点大学不可以不重视科研!不可以不重视教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进、范戎,学通社:王飞、吕良)
湖北省教学名师陈长水教授: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平台
大家都知道,大学的四年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上如何体现“科教融合,学术育人”,如何将研究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和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现时的课堂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你不得不承认确有一些老师一直固守着那种一尘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就习惯的遵循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其现状是:
从学生层面讲: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大都听之任之,没有问题意识,本来有问题也没有勇气提出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羞于回答,习惯接受教师的答案,问题意识淡化,渐渐地学会被动和消极听课,等待教师给出所有结果。在实验课堂也是如此,等着老师讲解过程和答案,操作正确与否无所谓,对结果几乎不提出疑问。
从教师层面讲: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要么提出的问题算不得问题,要么基本不提出带思考性问题,习惯用“答对了”或“答错了”去评价学生,而不是用“你是怎么思考的?你的想法和根据是什么?还可能有其它答案吗?”等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使学生崇尚学术,敢于挑战学术权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的课堂要想学生由应试教育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创新教育中的主动探索者就难以实现。有些教师带着教材进教室,讲完PPT就下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产生不了任何学习兴趣,这种课堂真是令人叹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冷却—固化—难改的局面。
应该说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呢?这的确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原理之一:就是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这就是说教学的成功与否,应是取决于学习者对教学过程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参与,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得到成长与发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才可靠有效。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角色,既要“传道授业”更要“激励求知”,既要“言传身教”更要“激励创新”;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转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提问,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提问,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实践的平台。
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是十分正确的,但关键在实践和落实,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成立教学指导学术机构。这不仅体现专家治教,更可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意见。
2.重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现今的评价办法主要是监督和管理功能,应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功能转变,单纯的学生打分现在看来还不够完善。
3.改变奖励措施和办法。因为现在的评奖、争课题不利于青年教师,往往都要带上教授、某某权威人的帽子,而今的情况是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这样就不利于发挥大多数人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就有可能产生得奖不研究,研究不得奖的尴尬情况。
4.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像培养科研队伍一样来培养教学队伍。不能一引进就上课堂,给他一本书,拷上PPT就敢教学,有导师名无导师事的现象仍然存在。应该建立助教制、名师报告制、定期教学方法交流制等。
5.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营造宽广的自主探索和主动实践的平台,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柯云: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
我觉得我们实验室在育人方面是一个受益者,后面我会有一些数据跟大家介绍。06年的时候,我们实验室的整体空间比较狭小,每年到实验室做课题的本科生也比较多,在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心理比较矛盾,一方面希望他们进来,另一方面他们又占用了很大的资源,同时破坏性也比较大,包括我们共用的设备和仪器。我们在权衡以后,认为还是要吸引一些优秀的学生到实验室。我们积极的创造条件吸引本科生进实验室。目前,根据门卡的统计,平均每年大概210-250人本科生进实验室;为了解决资源问题。我们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所有公共设施都制定了规范流程,以防出现错误操作;二是管理规范张贴在公共场所;三是加强科研助管对新生的培训。另外还设立了公用实验室,全部由摄像头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很多学生对一些科研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特别吸引基地班的学生,这些学生逐渐成为我们实验室的优秀分子,也成为我们实验室的骨干力量。下面给大家看一下数据,来说明我们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受益单位。“十一五”期间,我们以第一单位发表了27篇影响因子5. 0以上的文章,其中有15篇是从本科开始的硕士到博士发的文章;第二个是何教授团队里的两篇文章是由我们的硕士完成的,这也是一个突破;再一个就是我们在JB上发的文章,“十二五”发了12篇,其中6篇是从本科生就开始做实验的,研究生发表的,占了50%。另外就是从07年开始,我们把关注点放在研究生方面,每年我们评选10位优秀研究生。累积下来,我们一共评了50名,其中有29名具有从本科开始进入实验室的背景。另外,我们成立了实验室学生会、科研助管,其中有60%是从本科生开始进入实验室的。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实验室的管理方面,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对我们实验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今后,我们还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校内的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为我们的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报告】
邬大光、张应强应邀作教育思想大讨论专家辅导报告
11月8日下午,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专家报告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应强分别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作了专题报告。
邬大光教授用三个教学研究案例引出了“中国高校没有个性化培养计划”的观点,并结合统计数据以及自己多年的国际交流访学经验,指出现代中国教育虽然在各项数据指标上名列前茅,且占了16个“世界第一”,但这与中国的教育质量并不成正相关。在谈到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问题时,邬大光表示现代中国教育与欧美的教育模式相比较仍然只是一种相对保守的传统延续,现代教育改革创新仍需突破。最后,他就大学职能的根本任务和衍生任务以及现今人才的重要性作了深入分析,并表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张应强教授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提升教育质量”和“完善教学制度”两个问题作了精彩报告。通过大量的案例,张应强指出,在现代教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学术自由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准则,要建立“教学质量”和“大学制度”之间合适的桥梁,务必要认识到现代系统的创新观点和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必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重点。此外,张教授还对如何发扬学术风气以及如何提高人才质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次报告会由副校长李崇光主持。学校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各学院副处级以上干部、专业建设责任人、系主任、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责任人、在研各级教改项目(含重点建设课程)负责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秘书参加会议。
(学通社 徐浩、马烨灵)
【学院动态】
经管土管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思想大讨论
11月9号下午,经管土管学院在人文楼M408报告厅举行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题研讨会。该院党委书记关桓达、副院长王平祥、张俊飚及教务处副处长郑学刚等出席了本次会议,陶建平教授、马才学教授、孙剑教授及各系主任、部分教师、实验教学中心人员和学生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程为民主持。
此次研讨会在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进入聚焦阶段,学院再次以“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创新意识,促进科教融合,提高育人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的,切实促进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观念,实践育人理念,不断创新实践育人体系,激发实践育人活力,推进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真正把教育思想大讨论成果固化进人才培养过程中。
创新之根在实践
陶建平教授指出,研究来自实践,科学问题来自实践。广大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他结合自身开展科学研究的体会,强调实践育人的理念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教师要努力将学生带到学术和思想前沿,让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作为学生代表,“挑战杯”获奖团队成员郭军和具有多次校外教学实习经历的赵孝然两位同学从学生角度出发,向学院教师提出了“安排对口实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等诸多教育新思想和建议。
实验室是探索的殿堂
在增强创新意识问题上,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何德华副教授对学院近几年在开展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为学院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构建从基础到前沿、从基本操作到探索未知的实践育人过程。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电子商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一直坚持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有明显特色,一大批学生在深入基层、竭诚奉献、服务社会中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涌现出了徐本禹等一批优秀典型志愿者。还在校外建立的30多个实习实践基地,这些都很好承载着实践育人功能。但他也提出,学院的实验教材建设还未达到目标,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和辐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青年教师代表赵微认为我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院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联系。
深入促进师生交流
马才学教授强调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强调要充分发挥好学院师生“知行苑”平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出“教师应关注学科前沿、就业导向,学生应融入教学,提高动手能力”等,进一步强了“实践是创新、发展的前提,促进科教融合,积极的融合提升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观点。熊银解副教授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通过中西比较、实例分析进一步为大家说明了目前“教学与就业要求不对口”的问题,倡导学科之间的多样联系和平衡发展。
质量是永恒的生命线
会计系主任包晓岚副教授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会计准则更新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目标”的观点,建议学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多从基层汲取经验,使课堂更加生动,提供教学质量。工商管理系主任孙剑教授则从工商管理专业“宽口径、高能力、高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强调学院应加强模块式教学改革,让教师走出去,企业走进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科技能和专业态度,以真正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学院副院长王平祥强调,广大教师应以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积极构建“科教融合、学术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文化,努力固化讨论成果,在实践中完善育人体系,提高育人质量。教务处副处长郑学刚在发言中表示,在此次研讨会中收获颇丰,经管土管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真正做到了“三开放”,对全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资环学院举办青年教师发展与教育思想研讨会
11月5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教师发展与教育思想研讨会在资环楼204会议室举行, 学院党委书记冯永平、院长黄巧云、副院长刘震出席研讨会,胡荣桂教授、朱端卫教授主持了会议。会议围绕青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个人发展等方面展开研讨,与会的青年教师就教学情况、工作进展、问题和困难、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
研讨会上,邱国红、葛小东、陈秀华、熊双莲、刘名茗、赵劲松、张捷、向荣彪、华玉妹、赵建伟等10位副教授就教学研究与改革、主持科研项目情况、研究方向、取得的阶段性结果及“十二五”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了汇报;蔡建波、汪明霞、王砚等老师主要汇报了执教以来的教学经历、教学改革内容及成果、博士研究方向及进展、将来发展方向及工作中的困惑;近年新引进的教师左行涛、万小琼、宋明伟、李振华、林杉等分别从教学、科研两方面汇报了个人工作进展。
在青年教师汇报期间,黄巧云、刘凡、胡荣桂、朱端卫、涂书新等5位教授和院领导就每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研究进展和发展规划做了点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完成教学,把青年基金做好,不要做得太多太杂导致没什么成果。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啊!”当青年教师熊双莲作完汇报后冯永平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道。当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邱国红、陈秀华谈到国内外教学差异时,认为教学是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我校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当赵劲松谈到《环境研究法》课程教学中学生畏难畏学时,与会教师认为当前加强导学、督学,引导学生增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迫在眉睫。左行涛、李振华、林杉等老师认为课程教学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作为新教师要苦练内功,把课讲好,站稳三尺讲台。
“每个人要明确定位、树立目标,教学、科研、个人发展都要有目标、有追求、有作为。对发展方向明确且教学科研基础好、有一定成果的教师应加快发展、有更高追求和目标;对发展方向明确但成果欠缺的教师应多积累、多出成果;对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的教师首要任务应明确努力方向。”黄巧云院长说。同时他对新教师提出了期望,“青年教师决定我院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是我院的未来和希望。新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着重规划好明天、对未来有深入思考。”
冯永平书记充分肯定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他指出:“时值全校上下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环境系开展青年教师发展与教育思想研讨会很必要、很重要,对大家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意义重大。本次交流会将促进大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师而言教学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教学科研应齐头并进,但新老师首要任务是上好课、过好教学关。今年是学校‘实践教学年’,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是‘实践·创新·融合·提升’,我们要秉承传统,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加快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水产学院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举行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会
11月15日上午,在深入开展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水产学院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及各系主任围绕“如何构建和完善具有特色的淡水养殖课程体系”举行了专题座谈研讨,推进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组织部孙骥部长应邀出席了讨论会。会议由水产学院党委书记张韶东主持。
王卫民院长认为,水产学院的课程体系一直在坚持不断的改革和更新,水产学院培养的人才很受用人单位和其它兄弟高校的欢迎,但在新形势下,社会和水产行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他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与生源出口紧密的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优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鼓励借鉴国外好的课程学习模式,支持英语基础好的老师开展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逐渐实现课程教学国际化。
与会老师认为,学院要发挥淡水养殖学科的优势,继续围绕“淡水”做文章,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上有所特色,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丰富课程总量。希望学校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教研教改工作,在教学中总结与提升,促进课程体系的创新。会上,李大鹏、张学振、李莉、袁改玲博士等还就营造良好的本科教学文化氛围,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扩大学院教师底盘,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最后,孙骥结合与会人员的讨论情况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性,对“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的理念进行了解析,对水产学院开展专题讨论课程体系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学院在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三种观念: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人为本,坚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孙骥提出,座谈会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努力方向等可行性的建议。同时,要认真的做好总结和落实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去解决问题。
【学生专访】
陶海龙:专注科技创新 理论用于实际
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正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展开。而有“华农爱迪生”美誉的陶海龙,作为科技创新杰出代表,近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了自己对此次大讨论的切身感受。
陶海龙现在我校工学院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他在读本科时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连续两次获得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获武汉市首届“天虹杯”发明创新大赛金奖等,是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湖北省唯一获奖的本科生。在科技创新方面,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多次的获奖经历,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任何专业都可以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谈及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解时,陶海龙表示:“有些人对于创新的理解过于狭隘,其实任何专业,任何层面都有创新的机会。”他将创新划分为三方面,即:在文史方面涉及发明创造的基础创新;工科方面方便生活的技术创新;以及管理体制和决策的创新。他谈到:当代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热情很高,但是毅力不足,耐不住枯燥与寂寞,大多半途而废,没能让科研的兴趣最终形成,错失了提升自己的机会。参与课外科研实践,不仅巩固了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加强了与老师的交流,对于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于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仍存在薄弱环节,他建议:加大对于学生科研的宣传工作,尤其可以成立特别的科研设计创新部门进行推广。另外,老师对学生科研的支持多是无条件的,如果加强针对指导老师的鼓励措施,会更好的激发老师们的热情,让老师以充沛的精力来指导科研创新。
“正因为有学校的平台,我才能有所成就”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改革与发展阶段,学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为促进我校在校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备功能齐全的实验设施,划拨充分的科研经费,提供一流的老师指导,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记者问到学校提供的这一平台对自己创新的影响时,陶海龙的言语中更是饱含感激之情。“我在进行创新的时候,遇到的那些思维、流程、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不计其数了,但是每次请教老师都会得到他们耐心的教导与有效的帮助,并且学校、学院都会尽全力来支持我们,让我们倍感荣幸。”借此机会,他特别要感谢李小昱和王为两位老师,因为“老师给予的已经不只是学术上的帮助,而是思想的启迪,人生的教诲”。
“通过团队合作,我收获了太多太多”
李忠云书记在2011年教育思想大讨论集中阶段工作布置会上指出:“我校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鼓励跨专业,跨高校的科研合作,以进一步加强我校在校生科学人才观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秉承着这一优良传统,陶海龙和老师,同学密切协作,他们组成的华农大学生创新团队更是将大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予以充分展现。在团队的合作中,他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注重加强团队内部的配合与默契。在他的组织下,团队积极协作,奋力进取,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在这个集体中,我收获了纯洁的友情,浓浓的师生情谊,以及对学校栽培的一种热爱之情,一份感激之情。”陶海龙诚挚地说道。
相较于多数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迷茫,陶海龙则有着清晰的认识与规划。他表示,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是现在科研的趋势,他将开展农业机械结合农业检测的深入研究,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访最后,陶海龙学将自己的座右铭与大家共勉: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肯吃苦,能沉下心来,少些浮躁,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成绩。
【实践专题】
精心组织 严格管理与行业协同创新教学实习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2011年教学实习工作纪实
2011年是学校的实践教学年,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安排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3个专业,以及生物技术基地班和“张之洞”班学生共347人,分为35个实习团队奔赴全国10个省市的校外教学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学院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与行业紧密合作,精心选择实习基地,科学安排实习内容,严格过程管理,创新实习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制度,切实保障了教学实习效果。
一、精心选择实习基地,科学安排实习内容
开学之初,学院在总结以往教学实习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遴选实习单位。学院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深入基地,和合作行业单位共同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制订实习计划,科学安排实习内容,确保了实习过程全程有指导,实习内容涵盖生产各环节。如雷明刚教授和刘敏副教授接到实习指导任务后,精心选择了湖北松滋瑞盛牧业有限公司作为教学实习点,并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商定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习计划,将实习任务具体到每一天。
二、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过程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实习安全、有序、有效地开展,学院改革完善了教学实习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实习安全教育与业务培训制度、师生三同制度、实习记载制度、实习检查制度等教学实习质量保障制度体系,严格教学实习过程管理。
实习出发前,学院集中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强调实习纪律。每个实习团队出发前,指导教师都要组织学生结合实习基地的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陈焕春院士也抽出宝贵时间为学生开展专题培训。在实习过程中,学院明确要求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求师生以实习单位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填写实习日志,认真记载实习中发现的生产病例。学院建立了实习巡查制度,实习期间,学院主要领导分赴各实习点进行巡视检查,与实习基地负责人及实习学生座谈,并在《实习巡视记录本》中记录巡视检查情况,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领导也多次到实习单位检查教学实习工作。
三、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实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更好地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各实习团队的专兼职指导教师结合各实习点的生产实际,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行业生产的全过程提供条件。
动物医学专业13名同学在周东海副教授的指导下赴河北利华药业有限公司实习。公司先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安排学生到制药车间、实验室以及市场营销服务部门实习一段时间后,为实习团队提供了“实战试验场”——饲养1000只肉鸡,并提供2万元流动资金,进行生产运营。13名实习生经过协商,组长任养殖场场长,设立了预算核算组、动医动保组、饲养管理组、采购组、销售组和纪律组。在养殖过程中,团队成员分成三组轮班在鸡场值班,实行24小时的监护和管理,包括日常消毒、疾病的监控和日常饲养。值班同学坚持每天对鸡场情况作实习记录,每晚召开交流会,对当天鸡场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预防及解决方案。通过实战,学生全面接触了养鸡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各种专业知识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动物传染病学、禽病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等在运营实验鸡场的过程中得到实践检验。同时,根据生产运营流程,实习团队需要提前制定总的饲养预算,提出合理的采购申请,记录饲养过程中的各项支出、鸡的生长发育和发病情况,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提出报表分析和核算,肉鸡出栏后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制作财务报表。经过最后的决算,该团队的养鸡实战虽然亏损近7000元,但是同学们将课堂理论知识首次试水生产实践和市场运营,收到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四、注重全面培养 创新考核制度
为了让教学实习成绩评定更科学、更全面,学院改革了教学实习成绩评定与考核办法。学生实习个人成绩从考勤、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日志、图片材料和访谈录等五个方面综合评定。为了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素质培养,学院还制订了教学实习优秀团队评选方案,按照实习团队总数的40%设置优秀团队奖。实习团队总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教学实习团队实习考核综合评分,第二部分为现场总结汇报评分,现场总结汇报评分在实习总结大会上由评委根据各团队汇报演讲的情况进行评分。改革后的教学实习成绩评定与考核办法不仅更规范,而且注重了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五、融合科教与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实习团队在实习过程中,除了通过参与各个生产环节的实际操作外,还注重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病例开展研究,在实习单位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将问题反馈回学校,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为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融合,形成了校企双赢、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在湖北松滋瑞盛牧业有限公司教学实习点,带队老师除了指导好学生,还主动为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实习期内,正好赶上该场扩充规模,建造新猪场。雷明刚教授就猪舍设计、环境控制、品种选择等内容进行指导,让企业少走了弯路。带队老师和同学们还针对该场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和管理漏洞,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应用实践,提高了生猪成活率和出栏率,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深受企业欢迎,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
|
本刊编委:唐铁军 陈晓琳 刘薇 胡今天 申沛 胡芬芬 张杰 曹震 胡瑞
本期责编:张 杰 唐铁军 陈晓琳 审稿:江珩 李寅甲 郑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