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jwc@mail.hzau.edu.cn
  bet365vip的主题是“实践 创新 融合 提升”。即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详细

工作简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
《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第11期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文章来源:
 

教育思想大讨论

 

11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1214

本期导读:
【热点关注】青年学子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育思想大讨论
【辅导员心声】我们需要“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学风
【学子争鸣】浅谈创新

 

【热点关注】   
青年学子众议教学改革

 

在刚刚闭幕的学校第十次团代会、第十二次学代会中,广大青年学子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的主题开展了专项提案工作和分组讨论。

两代会代表热议人才培养

123下午,我校第十次团代会、第十二次学代会代表团分组讨论顺利进行。各位代表围绕教育思想大讨论“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第十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理学院学代表杨全俊提出“教风与学风”这一议题,引起了会议的小高潮。“课堂无好坏,专业无好坏,关键在于学生自己。”

第九代表团代表围绕“我们应成为什么样的大学生”这一话题,提出了众多的意见及建议。食工1003冯赫认为,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需要的是“担当、奉献与追求卓越”的精神,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做到能够把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食工0901邵晋辉认为大学生应该富有理想,学会感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坚定信念,因为信念决定并支持一个人前进的步伐。”食安0901张泽阳说道。食安0902刘超表示,大学生的行为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改变价值观即能够改变个人的行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同时也应该具备有开阔的眼界,要能够放眼外面的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身边。”

第十二代表团外国语学院代表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进行讨论,代表倡议要做“三有”、“三敢”,即“有思想,敢批判;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敢奉献”的合格大学生。

第五代表团园艺林学学院代表共议“培养怎样的大学生”。代表们普遍认为大学应当培养信仰坚定、志存高远、吃苦耐劳、果敢创新、爱国感恩的栋梁之才。

第一代表团植保0904班的肖融冰肯定了学院“问学斋”、“文化微空间”等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成效,希望能扩大第二课堂覆盖面,加强学生人文内涵培养,加强与外国名校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本科生。

第二代表团动科动医学院的代表们就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纷纷建言献策。代表们认为,创新是一所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必须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动科0702班周静建议,同学们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师资优势,以SRF、神农杯、挑战杯等为平台,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发挥教师和优秀校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六代表团水产学院代表们围绕“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学风理念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指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锤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科技创新、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对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们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第一综合楼会议室,第四代表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代表围绕“融合”主题展开了讨论。团代表黄仁艳建议,学校要加强文理结合,注重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她提出“多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等建议。代表们建议学校要重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当前不能完全实现小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应多开展师生面对面等交流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发挥专业教师在“导学、导人生、导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项提案成热点

“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设如大学语文、国学、艺术欣赏等方面的课程。”生科院学生代表苏同在提案中写到。

 “建议学校各科教学课程降低理论考试分值,增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实践课程中进行小测验,深化知识的吸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植科院学生代表付飞同学提案中针对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关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提案中提出以上建议。

来自园林学院学生代表刘影同学在名为“学生呼吁教材改革”的提案中,从降低教材价格、严把教材选购质量、任课教师参与选购、建立旧教材回收机制等角度提出建议。

来自工学院的学生代表韩宜霖在提案中希望能增进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本次两代会是学校首次以提案形式向会议代表征求意见和建议。提案工作作为传达同学们心声的一个有效渠道而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代表们就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事项及全校青年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交了177份提案,共分为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四大类,大部分提案说理清晰,分析有据。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项提案征集成为热点。

两代会期间,教务处处长江珩、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胡守强、保卫处阮芳清和后勤集团总经理张金洲受邀为代表作提案答复。江珩处长针对代表在科技创新、课堂教学、人文素质培养、教学设施改良、师生关系建设等方面的提案进行了详细的答复。胡守强部长针对提案涉及的研究生资源平台、保研条件和研究生生活补助等问题给予答复,并通报了相关情况。

(校团委 朱昊赟整理)

 

【辅导员心声】

我们需要“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学风

前几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级的何俊杰兴冲冲地跑来要和我说个想法,听完后,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打算做一个软件,如果大家在自己的电脑上装上它,就可以立即查出哪个教室上什么课,哪个教室可以去自习,可以查到哪里有讲座,哪里举办活动……也就是说,只要这个软件的管理方将信息上传,拥有这个软件的全校师生就可以即时共享。它就像是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替代了校园里铺天盖地的海报通知,减少了自上而下信息传递的累赘繁琐,同时师生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确实是件好事。我鼓励他能有这么好的想法,他抓着后脑勺憨笑着说,平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不太方便,所以就想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一语道破天机。

“实践”、“创新”是我们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关键词之一,而我们常说的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既要学会动脑,也要学会动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而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则是实现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因此切实加强以“知行合一,手脑并用”主的学风建设势在必行。

营造“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风的人文环境

在理学院,像何俊杰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信息与计算科学2008级的员开奇团队一直在为如何利用数学建模知识优化校园巴士路线图而犯愁。应用化学专业2009级的管恩丽改进方案把一个普通的化学小实验包装成让人匪夷所思的魔术表演,引得路人惊叹连连。而学院沸点工作室团队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搞起了网站制作……如果我们能在学生中间,让“知行合一,手脑并用”成为一种风尚,那这种风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有营养的土壤!我们应该建立注重鼓励、宽容失败的创新机制,开展知行合一的体验式活动,培养浓郁的创新和实践文化。同时深入挖掘我校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的涵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深度理解和认同,全面营造“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环境,强化“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大学精神,体验“创新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让以“知行合一,手脑并用”为主导的人文环境初见端倪。

创设“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风的课堂环境

在我们的一项课堂教学调查中发现,利用考勤点名制度留住学生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上课要先把手机充足电,你懂的!”、“淡定哥从不畏惧点名”等流行于学生中间的调侃话语让人感受到90后鲜明不羁的个性、敢于挑战权威、自我约束力差的特点,同时也可窥见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能只再是教师一个人单放ppt的独角戏。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更加希望采取探究式、启发式等的教学方式,本着从现象看本质、从问题的提出过程追溯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课程设计思路,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手机控”、“淡定哥”抬起昏沉的脑袋真正融入课堂。更深层次上讲,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们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将会起着巨大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题、学会挑剔、学会挑战,为“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风提供具有指导性的课堂环境。

探索“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风的制度环境

今年暑假,理学院2009340名学生全部参与到了如火如荼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有的深入到革命老区寻访老党员,近距离感受革命战争年代作为当事人的老党员身上所闪耀的革命精神,亲身受教,感触真切;有的选择生产实习,独闯社会,在遇到利益受损时勇敢选择法律武器驳回属于一名劳动者的权益,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亦在艰难境遇下瞬间成长;有的走进社会基层做志愿服务,体会在基层岗位上奉献与回报。学生们以不同形式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是培养和造就知行合一、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所有学生能够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归功于学校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赋予1个必修学分的制度化建设。同时,今年我校大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比赛中成绩斐然,也是学校为大学生设立科技创新资助项目、构建宽厚的基础平台、将比赛课程化的结果,而像综合实训、研究性试验、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设定也都体现了学校将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关爱转化为制度的良苦用心。载体和制度建设是“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风的重要保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在当今,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学风,而培养精英人才、领袖人才更需要加强“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风建设。我们期待,在醇化“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学风建设中,学生能成为真正的主体,学习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发现。我们也期待,全校上下能为加强“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学风建设通力合作,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力争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理学院 祝鑫)

【学子争鸣】

浅谈创新

   2011年我校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关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创新方面还有很多问题。

  首先,创新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创新一定要先学好1+1=2,而后才能干出1+12的事,在教会学生1+1=2的道理后,如何使学生萌发出1+12的灵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用着几年不变的教材,怎么能有创新?本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答疑解惑,但是现在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一套PPT用了几年都未改变,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听课完全不在状态。考试成为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逼得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同时大多数老师既承担教学又承担科研任务,往往顾此失彼,使得教学精力投入不够。本应是自愿参加课余活动,工作以锻炼实际能力目的,变成现在有些活动被组织参加。我们不仅要问,老师的引导作用何在,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又如何学习,如何创新?

  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讲,培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读大学到底读什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大学生时刻思考的一个问题。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与专业对口率并不高,而我们学习的数理化又有多少在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从这一点来看,读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自己的一套学习的思维模式。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事业,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前人的教训,我们才会不断的取得创新,取得进步。作为大学生,应该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建立自己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并在这个模式上不断地探索、创新。

  再次,一味的继承,一味的学习也只会扼杀我们自身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999个想法会没有任何结果,可是,第1000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世界上有定论的东西非常少,谁也不能断定我们现在能认识到的就一定是对的,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圆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科学总是不断地批判,不断地进步。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超越,不迷信权威,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而对于我们目前的情况,一场讲座结束很少有人能够积极地提问,课堂上对于老师的问题也很少有人积极地回答,是我们大学生的内敛,还是比较缺乏思考、缺乏批判精神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唯一肯定的是我们需要一种批判精神,有批判才有进步。

  此外,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也需要学生与老师很好的沟通交流,所谓教学相长,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的知识,同时学生的一些想法也会给老师带来很多的灵感,教与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过程。但是在大学里,我们看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个学期下来,任课老师不认识自己班上的学生根本不足为奇,老师们一般上完课程就离开,很少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不仅如此,课堂氛围比较死板,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夸夸其谈两节课,没有给同学们思考的空间,亦或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课堂上一片寂静,无人问津。是老师的课程太枯燥,亦或是学生比较内敛,我相信两方面的因素均存在,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我想促进老师与同学的交流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同时,学校缺乏一些师生交流的平台,学校里亦有很多奋斗在科研一线而没有参加教学的老师,他们也非常渴望能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的,他们也很希望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同学们,使同学们能够少走一些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而不是“白手起家”,但是缺乏一定的平台,不仅阻碍了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也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所以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工作者,构建师生交流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一定要将创新与实践有机相结合,将创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实践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紧密结合,更包括大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深入企业的实习见习等。

  现今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又不禁让我想起了钱老。200910月,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平静地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这位光耀华夏大地半个多世纪的伟人离开了,但在他身后留下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奇伟的思想瑰宝,以及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思考:“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说句实在话,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然而,我依然有我的一点关于人才培养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有过“因材施教”等许多关于人才培养的著名论断;而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更是不乏创造举世奇迹的杰出人才。进入近代,中国人民经过长达一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自由的思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时也将人才培养的新鲜血液灌输到中国的血管里。话说形势一片大好,在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教育者的带领下,中国的人才培养事业蒸蒸日上。可是钱老的一个问题就打破了我们的梦境。中国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现今的大学高等教育里也许可以看出点端倪。

  现如今文艺体育教育逐渐边缘化,只有高考无望才会选择学艺术,搞体育。这种现实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是分流低素质学生,抹杀天赋与兴趣,回归到科举制度的老轨道上去。中国人传统的仕贵商轻演化为仕科贵艺体轻,而商内化到了各个领域。如此教育,何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经济大国,却在人才培养上永远囿于一个怪圈之中。自信不足时发奋努力,一旦找回自信,就目空一切。所以,在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黯淡的曾经,但最重要的是正视现在的不足,走出怪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教育作为大国崛起之根本,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国已经开始并正在走向崛起,但是教育这个大国崛起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更确切地说,教育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没有人更清楚的知道该重视教育的哪些方面。

所以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答案不在人才本身,而在于教育与文化上,如果我们不从骨子里审视自己,就好比鲁迅先生所说:“提着自己的耳朵离开地球,要在一夜之间捧个诺贝尔奖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自信前行!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王晓庆)

青年学子众议教学改革

骆名玉(工学院 机制1001班):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班级也召开了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班会。班会上大家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创新实践方面,我比较有体会,因为自己的专业本来操作性比较强。我自己就利用学到的知识动手把寝室的门设计成了遥控开关的,带来了一点小便利吧。虽然说这还不能算创新,但是我认为实践在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动到生活中。现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有部分原因肯定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学了这些课本上的知识有什么用,或者是哪怕熟练掌握了又能运用到哪里。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们大部分人。希望以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邵慧(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资1001)对于这次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整个寝室都很关注,会经常上南湖新闻网的专题去看看一些此类专题的新闻。因为我们心中确实有太多的疑惑亟需解答。现在我们还没有接触到很专业的知识,也就让大多数人不知道学那些基础课程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也就不能将他们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为了不挂科的学习,考试之前突击一下的学习肯定是有害无利的。但是这个就是我现在看到的,如果老师在某些方面能够激发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多和我们交流一下,谈谈本专业的前景,或许会有所帮助。

   李鉴韬(资源与环境学院  地信1001)创新和实践在教学落实方面很重要,在鼓励学生、促进学生投入力度方面也很重要。暑假的时候,我去一个专业相关的公司去实习。当我真正面对那些机器、那些任务的时候,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之前所学习的知识都不是白费不是枉然。在完成公司负责人所给的任务时,内心的那种巨大的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希望学校能够强化实践教学,尤其是丰富专业实践教学,让学生见识领略到自己专业真正的魅力。

   向潇潇(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 经管0903):在学生投入力度方面,我认为自己还是很努力的。现在的我已经大三了,再过一段时间就会去操心就业的事情了。过去的这几年里,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老师和学生沟通实在是有些少。老师教了我们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大家的名字都叫不全。这个必定是双方造成的。一方面我们和老师沟通不积极,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忙着自己的研究项目。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并且能够更频繁更广泛的话,这样对于大多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瞿怡(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食安1101)作为大一的新生,刚来学校不久,可能认识比较浅显。记得刚开学的时候,院里面的老师跟大家上了一堂专业指导课,讲了讲本专业的前景和具体的内容。但是我想可能只有部分学生认真地听了这个课,并且好好地看了人才培养计划吧。有些学生一方面抱怨对自己专业不了解,另一方面在有机会了解的时候又去做别的事情。这个十分矛盾。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同学存在。身为学生,自然首要就是学习。我们自己在抱怨的时候也需要自省,也要关注到自身的问题。

   王广(水产学院 水产1003)我觉得班主任这个角色十分重要。我的班主任给我的帮助与启示很大。班主任通常都是本专业的博士,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可以给我们做专业方面的指导。我的班主任还自己跟大家设立的奖励措施,以此来鼓励大家学习,和我们的交流也十分频繁。当然在我们犯错的时候她也会给予我们提醒或者小惩罚,比如跑步之类的。听一些其他院的同学说,有的班主任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只是在期末动员大会上偶尔出现一下。这个我觉得和我们班主任相比之下,差距有些太大。也许,学校可以加强对班主任的教育和规范,避免出现这样“良莠不齐”的现象。

   赵晶(工学院 机电1101)才来学校不久,就听过很多关于那些优秀学长学姐的事迹。他们在实践创新上面所取得的成功也是令我向往的。我也会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看齐。创新对于我们大一新生来说,或许有些操之过急。但是我觉得我们也是可以稍微涉猎的,从大一开始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加上老师的指导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因为大一的思维更加活跃,受限更少一些,尽管有些不成熟甚至“鲁莽”,但是视野会变得更开阔。另外,我觉得榜样典型的力量也是巨大的,他们好比一盏海上的灯塔,让一些迷惘的人有所期盼、有所追求。

吕玉哲(文法学院 广告1003)我认为我们学校的教育类型丰富,学习风气十分浓厚。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得讲解理论知识,而是给同学充分的自我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据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说,像广告学科的传播学概论,老师会要求同学在课下集体编写与传播有关的故事剧,在上课时进行表演,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让广告专业的学生对这门枯燥的科学充满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自觉学习的现象随时随处可见。早晨在林荫下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进行早读,自习室和图书馆有时候都找不到空位,许多同学都早出晚归,学习风气很浓厚。

王清清(园艺林学学院 茶学1001班)就像我们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中出自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达人”中所表达的意义一样,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是坦诚相对,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与教师之间定期切磋教学方法与心得,同学与老师之间亦师亦友互相配合默契,在课堂上,同学可以大胆提问,大胆创新,甚至大胆反驳老师的观点,老师宽容鼓励,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方法。学生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校领导间,定期有意见的提出与反馈。总之校园中充满的是和谐的关系。而大学中的这一切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大学学风里拥有良好的沟通氛围,热于沟通,善于沟通,在沟通中我们传达着一种共同进步的思想,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

郭芮(园艺林学学院 园林1001班)百年名校,校风淳朴,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学风应该与校风齐头并进。我却以为他的独特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对学生“严管”之下,春风化雨,风和日丽。最强的力量并不是“管”或“束”或“压迫”,而是“感化”“鼓舞”“激发”。期待我们的学风能真正做到创新,包容还有指引。在管束方面适当放松一些,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规划生活,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自己感受自己的发力点——大学本该是一个“认清自我”的阶段。另外我们还希望学校可以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帮助和资源来让学生拥有更开阔的眼界!

蔡超(理学院 应化0901孔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一节课45分钟,倘若老师不好学,没有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在课堂上不能循循诱导,恐怕就连为数不多的那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也不能保证不只用眼睛听课了吧!营造良好的教风,必须杜绝填鸭式教育,不局限于授业解惑,作为大学教师,要思考怎样引导学生不仅学知识,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方向。

周胤(水产学院 水产1001班)我们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思想和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我们动起来一切才能成为可能。在学习方面,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科学是讲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同时我们更要保持虚心求教,善于思考和不断创新的学习风格。学习本身是一个求教的过程,只有虚心,才能避免自满;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克服惰性,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赵虹璐(外国语学院 英语0904班)作一个比方,学生是风筝,老师是风筝的线。风筝要想飞的高,老师必须学会放线。风筝要是偏离的既定轨道,老师要学会收线。老师是宏观指导,具体该如何飞,还是靠风筝自己。

孙晓伟(食品科技学院 食工1004班)大学,应当是一个有着宽松学习氛围的地方。也应当是一个充满批判和反思精神的地方。这就可以称之为圣地了。畅所欲言,不会因言“获罪”;可以表达观点,而且会受到尊重。包容才是自由的土壤,平等方是博大的基石啊。“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得有独立思考的人才能读得懂,才能实践它。没有个性,何来思考呢。

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在任何事情上,学校都应该积极维护学生的利益。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努力学习,为校争光,处处捍卫学校的荣誉,成为一个彻底的华农人。

 

 

 

 

 

 

本刊编委:唐铁军 陈晓琳  胡今天  胡芬芬   

本期责编:赵凯博  朱昊赟               审稿:冯楠 李金发 

 

 
 CopyRight@2005-2012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282023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