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jwc@mail.hzau.edu.cn
  bet365vip的主题是“实践 创新 融合 提升”。即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详细

人物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物访谈
青平:对大学人文社科教育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0日     文章来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汇报对高等教育的一些粗浅思考。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所以专门谈一谈对大学人文社科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觉得,重视大学教育质量是一个良心工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偏重于科研,往往科研课题多、经费多被认为是好大学,而教育质量抓得再好,别人也不见得知道,知道了也不见得佩服。华农重视教育质量,把教学当作重中之重来抓,虽然短期内对于打造学校的影响和声誉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对广大学生则是非常好的,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心中有学生的工程,是一个良心工程。

现在,我提三个与大学人文社科教育有关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需要说明的是,我下面探讨的问题不是单指我校人文社科的问题,而是对目前大学人文社科一些普遍存在问题的粗浅思考。

第一个问题:高校现在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多了还是少了?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我观察到,在大学人文社科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多一少的不均衡现象。所谓一多,即我们的课堂讲授偏多,每个学期的课程多、课时多,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又把知识点拆得很分散、咀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这几乎是中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翻版,因此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所谓一少,即在课堂讲授之后,教师与学生在学问方面的沟通交流少,教师对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关怀则更少,学生在课堂之外处于知识与情感的双重饥渴状态。我常想,我们可以把课堂这一正式的教学渠道与课下交流的非正式教学渠道结合起来,课堂精讲,使冗长的课堂教学“少”下去;而课下应该多练多学,教师也该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使得课下的教育活动“多“起来。中国在这方面是有很好的传统。孔子当年带着一大帮学生周游列国,他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犹如一家人,取得了杰出的教育成就,史称弟子3000,贤人72。其实我们的学生非常希望课下从老师这里解开更多的学业困惑、得到更多的思想启迪,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要说可怜天下孩子心,这群年轻的孩子们太需要教师多方位的关爱了。

第二个问题,缺乏大师的时代,我们如何引领学生?

一个大学有品格和才学都非凡的大师,是一所大学的骄傲,更是一所大学的幸福。现在大师少,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的号召力小,于是大学生就任凭自己的理解到处瞎转,成才的概率就必然大大降低。现在的大学生有三个特点:他们处于中国有史以来物资最为丰富的时代,却很少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们处于中国大学有史以来办学条件最好的时代,却缺乏学习动力;他们处于中国社会氛围最为宽松的时期,却缺少创造。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大学里的教师队伍里大师太少、对学生引导不力是重要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我想,我们做教师的要有紧迫感,我们也许再也达不到西南联大时期那批大师的高度,但是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做不了大师就做一名“小师,有资格和能力带动自己周边的学生向前走。为此做教师的有如下两条要把握住:其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做教师。做教师就应把教书做学问当做自己的终身职业,不要在外界诱惑面前定力不够,东张西望。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今天想做这个家,明天想做那个家,心中没有学生最终只能做个欺骗家;其二,扎扎实实做学问,科研教学两相长。现在有许多观点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真正学问做得好的教师,教起书来才有味道、有底蕴,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著名的“三不讲”即别人讲过的他不讲、自己讲过的他不讲、书上已经有的他不讲,使得他的教学体现出浓厚的研究导向和创新精神。大学未来的教学导向是科研驱动型教学。

第三个问题,人文社科教育的在哪里?

所谓人文社科教育的“根”即教育的根本与灵魂何在。我的粗浅认识是:人文社科有两个根,一是文史哲及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经典理论,二是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

人文社科经典理论是人类最聪明的学者累计起来的思想精华,学习这些经典能够大大提升我们的思想深度和人生境界。所谓读大学,很大程度上是读经典。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认真而不是泛泛地读十本以上学科经典,学科把握能力就会远远超出其他同学。对经典有所把握的人,发展后劲足,调换发展方向后适应性也比较强。所以我们说,要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要推进经典阅读,打造书香校园。目前我们学生的阅读层次还不够,走到学生寝室你会发现书架上大量是言情小说等通俗读物,这就是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的差距。

关于人文社科的第二个“根”即实践教学,我们学校历来都很重视,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学院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学院近年来强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同时,不断完善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对原有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了沙盘模拟实验室,购置多种最新实习教学软件,邀请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来校交流研讨,构建了从基础到前沿、从基本操作到探索未知的实践育人过程。实践活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批评从苏联回来的教条主义者,告诫说他们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到处碰壁,关键是他们学了理论但不懂得中国的实际,只是“从国外背了几麻袋教条回来”。同样,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学生仅仅背了几书包教条就离开学校。我们的人文社科教育需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重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作为华农培养起来的教师,我们爱华农,我们爱教育,我们爱学生,这是我们全部自信力的泉源。我们也愿意为华农人文社科的发展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真诚祝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华农的人文社科越办越好;在未来中国和世界人文社科类人才的天空中,到处翱翔着我们华农毕业生矫健的身影。

谢谢!

 

 
 CopyRight@2005-2012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282023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