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jwc@mail.hzau.edu.cn
  bet365vip的主题是“实践 创新 融合 提升”。即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构建和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详细

工作简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
《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第9期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文章来源:
 

教育思想大讨论

 

9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128

 


本期导读:
【领导报告】周承早副校长出席管理育人,质量至上管理干部座谈会并讲话
【部门专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畅谈管理育人,质量至上
【本刊言论】打造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新优势和特色正当时
【实践专题】食品科技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纪实 
 
周承早副校长出席管理育人,质量至上管理干部座谈会并讲话

1122下午230,学校在行政楼五楼会议室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管理育人,质量至上管理干部座谈会。近20个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参加会议,副校长周承早出席会议并讲话。

周承早副校长指出,每四年开展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是我校的传统,历届大讨论所凝练的成果已经成为华农精神、华农文化的一部分,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意义重大。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主题鲜明、准备充分、研讨深入,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学校各部门及管理人员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责任重大。管理者应立足岗位践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以管理育人,质量至上为主题展开专题研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十分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人才培养有有声无声两个课堂。有声课堂实际上就是开展教学的教室、实验室等,主要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无声课堂则包括管理、服务、环境、文化育人等等,遍布在学校7425亩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无声课堂不仅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全面发展施加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有声课堂的主导是教师,而无声课堂的教师则包括我们所有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有声课堂是主体,无声课堂必须为有声课堂服务。

学校一直强调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神圣,教学神圣,教师神圣。学校各部门及管理人员就是要切实围绕这些做好管理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缺少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再次提出建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模式,既是对管理工作的一种定位,也是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对全体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

就这一主题,他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建立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第一,要更新管理观念。管理人员要将自己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意识,把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视为根本宗旨。

第二,要转变管理职能。各管理部门要从过去管人、管事、管钱、管物字上转变为为师生员工服务上来,要把服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首要职能,把过去管住你的心理转变为为你服务的理念上来,提供周到服务,重视服务质量。

第三,要改变管理方式。要变命令、强制式的工作方式为主动服务的工作方式,管理和服务人员要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利益和诉求,做到平等待人。

第四,要牢记服务对象。行政职能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的存在不是无目的的,其首要任务就是服务教学科研,广大师生员工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因此,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记服务对象,换位思考,急人所急,为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要克服行政化倾向。主要是要克服官本位思想和衙门作风,克服重管理”“轻学术的倾向。

二、要清醒地认识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目前,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影响,我校距离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少数管理人员为教职员工服务的意识不够强,在极少数部门多多少少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以及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影响行政管理效率,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三多三少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坐机关多,走基层少;听汇报多,实地调研少;教师上门求助多,主动上门服务少。三是服务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样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管理手段同步提升,需要我们学会科学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在工作中仍存在墨守成规,观念更新不及时,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工作互相推诿等现象。以上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必须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三、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构建科学高效、服务一流、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培育和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高校管理必须以服务为核心。培育和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要坚持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尊重广大教师的劳动,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工作目标。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把服务视为管理的核心要素,内化为每一名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的自觉行动,变被动服务主动服务。在年终考核时,把服务水平、师生满意度作为工作评价核心指标。三是强化服务的责任意识。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责任意识的强弱,既要敢于负责,也要治庸罚懒,及时问责,倡导首问责任制。

第二,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推动机关、后勤部门管理服务行为制度化。要全面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成为每一位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的自觉行动。要建立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等规章制度,切实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广泛收集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机制。要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做好与师生员工以及学生家长的双向沟通,建设和谐校园。要努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和服务方式的制度化。

第三,要精兵减政,加强管理,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专业高效、素质优良的管理、服务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是服务的根本要求,是践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核心。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促进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二是要开展爱岗敬业教育,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成为每个人的工作追求。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引导管理人员在不断创新中实现自身价值。三是要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运用现代管理科学、信息技术转变办公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四是要追求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杜绝软、懒、散、推、拖等现象。通过以上措施,整体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能力,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总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必须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去努力探索、实践,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部门专区】

学生工作部(处)部长甘霖:创新管理理念,增强育人效果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工部门担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在工作中,学生工作战线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学生至上的工作理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品学兼优、以品为先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推进管理创新,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化,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一理念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选择。育人是教育的第一使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价值目标上来,要承认大学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自由的、自主的、独立的、充满思想和活力的人,具有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必须加以尊重。我们要注重从研究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与结构。

学生至上,就是要求高校的学生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管学生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维持秩序上,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学生的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是否满意当作检验学生工作的第一标准,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既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又要做到善于引导,潜移默化。管理方法上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以学生利益为根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学兼优、以品为先。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切实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后勤集团总经理张金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当今中国的大学负担不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可忙活了半天,有时候反而把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根本使命给忽视了,那就是人才培养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永远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也不在于它能生产多少篇SCI文章,而是在于人才的培养——在于是否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当前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冲击着人们的视野。排名有各种权重,但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一流的标准?我想答案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震耳发聩。钱学森之问如何解答?我们有必要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去年教育部副部长陈希视察我校时谈了一个球体上下坡的理论。他说从国内高校发展现状看,在研究型大学里,科研是球体的下坡运动,不推自行,有自发性和自觉性;而教学是球体的上坡运动有如逆水行舟,你不用力推它就向下滑。这个理论很形象,教学的上坡运动比下坡要费力很多,如果你松一点他松一点,那学生的培养质量就拉倒了。当今高校,各种职称晋升、岗位评定、教师待遇都与量化的科研成果挂钩,在社会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老师们只能没完没了地拼课题拼论文,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重科研的同时轻教学就成了老师们无奈的选择。在今年赴香港学习考察时,香港大学老师们授课时全力投入、饱含激情的教学状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交流时,一位香港的大学教授提到他听说内地大学存在很多教授学者不愿意给学生上课甚至带研究生都是马虎应付的情况,表示非常不能理解,在他看来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学生,为学生上课不但天经地义而且能够从中获得很多乐趣。我想两地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这样的差异究其根本原因应该不是某一个或者某一些老师的个人问题而是主流风气、制度导向、杠杆调节,指挥棒指向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等制度杠杆和资源杠杆的调节,发挥制度政策导向作用,营造更加重视教学、支持教学的校园主流风气和文化氛围,变教学如推球上坡需外力推动为跟科研同样具有自发性的推球下坡或者至少是平行前进,使教师能够在更省力、更顺畅、更通达的环境中自发地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做到科教融合,学术育人,切实把教书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人才培养质量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不只是教学部门的责任,也不只是某个环节的问题,更不只是某些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全校各级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营造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以及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环境氛围。而后勤工作关系着学校的正常运转,关系着学校的和谐稳定,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培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后勤文化,创建师生员工满意的一流后勤,既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构建良好软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需要后勤部门合理设计服务方案、合理调配服务人员、科学改进服务方式,提供高效率的后勤服务作保障。还需要后勤部门提供最优的饮食服务助师生强身健体,最好的公寓管理使师生安居乐学,最好的物业服务为师生保驾护航,最美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心情舒畅。只有后勤服务质量提高了,才可以让全校师生心情愉悦、静心研学、潜心育人。服务质量是后勤工作的生命线,全体后勤人将牢记服务宗旨,以更优质的服务、更勤奋的工作,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提供坚实后勤保障。

 

校医院直属党支部书记丁克勇:坚持育人为本,切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会做人做事,让他们成人成才后,具备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全社会和学校希望实现的目标,是育人为本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学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医院在育人工作中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坚持育人为本是根本要求,坚持民生为本是基本保障;对学校医院来讲,为学生服务、为学院服务、为职能部门服务、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是应尽的职责。因此,学校医院要始终为学校人才建设、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教学科研等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通过育人于服务过程中,努力营造育人环境。

坚持育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更新和建构。医院要紧跟医疗卫生改革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步伐,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服务理念,医务工作者要对自己定好位,始终牢记自己属于服务行业,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是自己的责任,必须要真诚,真心、乐意、诚恳地做好服务工作。这一理念应深深植入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心中,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我们的思路是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即在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质量,拓展服务领域上下功夫;在加强内外沟通联系上下功夫。求实创新,追求优质,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组织部副部长李向东:育人是高校第一职责、神圣使命

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体现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好:一是主题选的好,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既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又指出了我们在育人中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二是活动组织的好,全校各条战线、各个层面都广泛地发动起来,听了好几个专题辅导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育人问题上达成一致共识,就是育人是高校第一职责、神圣使命,必须加强,不能削弱。

大学作为知识传播的圣地、科学研究的殿堂、文化和文明传播的源头,我们在学术上倡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但是大学的管理讲究规范,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要实现管理科学化。什么样的管理才是科学化的管理呢?我认为科学化的管理首先应该有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管理理论要符合大学的办学规律、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其次,科学化管理要有科学的制度来作为保障,就是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不合时宜的制度要改革和废弃;再者,科学化管理要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来实践,一流的管理必须由一流的管理人才来实施的;最后科学化管理还应在建立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科学的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

作为学校组织部门在加强和推进学校管理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也应该大有所为。今后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干部培训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全校干部的育人意识,把培育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全校干部的育人本领。管理也是科学,科学的管理可以提高育人的效益、可以提高育人的质量。二是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来为管理育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组织设置,实现组织设置科学化、合理化,既要实现全覆盖,又要便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要进一步创新组织活动方式,提高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上下功夫。为提高管理育人质量提供制度保障,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校《学院党委工作条例》和《党支部工作条例》,通过这两个制度修订来进一步推进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来进一步发挥和增强党支部在育人中战斗堡垒作用。

 

科技处副处长唐仁华:管理育人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核心

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本,教育质量事关学校发展。在学校,教书育人是育人的主战场,服务育人为教书育人提供基础保证;而管理育人是教书育人的中枢,它决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管理育人应该是指管理工作者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树立育人意识,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发挥管理工作的育人职能,坚持在思想和行动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学校党政各个部门、相关直属单位和教学单位的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管理育人的主要承担者。

在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全员育人的大环境下,作为管理人员,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握教育管理育人的本质。学校作为一个综合的育人场所,管理育人与教书育人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标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基础上,顺应教育对人潜在智慧的挖掘,坚持以人的未来发展为使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管理育人必须在自身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机制,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具体到管理工作者来说,管理工作者要牢记并实践教学第一、科研第一、学生第一的办学要求,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在创造性地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要树立和谐育人的统一观,加强管理职责。坚持教书、管理、育人三位一体的和谐育人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管理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灵活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去,带头遵纪守法,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管理者的身教重于言教。管理这在执行管理活动中应该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增强育人效果;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该深入学院和教室,到管理基层去了解具体情况,熟悉被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管理者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应该全面广泛地宣传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总之,管理者应当始终如一地做好正面宣传形成一种制度规范的育人气氛,鼓励和督促学生为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勤奋学习。

三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作好管理育人工作,首先管理者个人应当有高度的教育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如果管理者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很难想象他能够遵守规章制度,坚持原则。因此,应不断加强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坚持管理育人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对管理育人的重要性认识。其次,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是管理育人的必备条件。管理者除了应具备干好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加强学习高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熟悉教育环节,把握人才成长的特点。再者,管理者还应当加强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育人要求在不断提高,要求学生做到的,管理者应首先做好;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应当做出表率,做到无私奉献、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不嫉贤妒能。

 

 

【本刊言论】

打造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新优势和特色正当时

目前,学校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渐入高潮,继李忠云书记强调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高翅副校长提出学术育人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之后,学校又组织了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专题研讨会,讨论的主题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与好评。一批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知名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历与体会发表了独到见解,各学院专家纷纷就科教融合学术育人建言献策。笔者认为,为实现陈兴荣副校长在研讨会上提出的打造科教融合学术育人新优势和特色,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要科教融合,方能进一步转变观念,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推进育人体制与机制改革,使科教融合学术育人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落实到工作实处。

第一,教学、科研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的基本途径。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源于中世纪大学,自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后,科研已与教学并列,成为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的基本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规划纲要》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可见,科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形成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科学道德。

第二,教学与科研融合是研究型大学的应有之义。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我校第七次党代会已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教师不仅要教学,也要科研,二者是互促共进的关系。科教融合,可将知识的产生与传播有机统一起来:高水平的科研,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做到教学内容经典性与前沿性的统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教学,有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学术思路,促进教师知识系统化;学生参与科研,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开阔视野,也可帮助教师探索科研路径,提高科研效率。可以说,科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为知识的应用,即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条件,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学校已初步形成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良好基础。自1996年成功申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后,学校即在基地的依托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进行了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探索,2009理农结合,科教融合,培养生物学创新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随后,植物科技学院、动科动医学院、园艺林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张之洞班等均在科教融合学术育人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并逐渐在全校推广。具体包括,推进研究性教学,开设研讨课、前沿特色课程、科研训练进教学计划,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进课堂;探索和完善三田+三早的实践育人模式、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和学校SRF项目、定期举办的大学生科技论坛、广泛的学术交流等;创新管理机制,课外学分导向科研创新,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时针对科技创新实行的优先录取和直接录取政策激励科研创新,各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向学生开放支持科研创新等。

第四,打造科教融合,学术育人新优势和特色正当其时。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拼搏,我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已居高校前列,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重点(专业)实验室、国家研发中心、部省研发中心等39个重大科研平台已成为育人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教师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训练。自觉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固化科研成果开设新课,科研进展促进教学内容更新,科研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科研促使教师对学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训练指导等。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探索科学未知领域的热情得到激发,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广大管理工作者也在为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推进育人体制机制改革进行着系统思考和整体规划设计。可谓将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教学有机融合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打造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新优势和特色正当其时。

(狮山时评特约评论员)

 

 

【实践专题】

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 培养创新性人才

         ——食品科技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纪实

 

近年来,食品科技学院围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胜任食品生产、管理、研发、检测和流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与湖北知名食品企业开展合作科研、合作开发、合作推广、合作育人等工作,探索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取得一定成效。

一、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学院以马美湖、熊善柏、潘思轶等3位国家现代农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积极开展产学研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诸多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学院对此进行资源整合,并以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将农业部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食品加工及安全检测研发推广中心、与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组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蛋品专业分中心湖北省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洪湖市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湖北省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研发中心,与湖北福娃集团有限公司、老河口市回天油脂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的11个校企研发基地和在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武汉光明乳品公司等41家单位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全部纳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培养计划实践训练平台。华中农业大学——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家用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富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亲水胶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江苏天瑞仪器服份有限公司:天瑞仪器实验室,企业为学院捐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也全部纳入学院人才培养实践训练平台。

二、加强产业课程建设,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科技学院以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设课程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7名教授为本科生同上一门《学科导论》课,分别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将和企业发展案例引入课堂;学院结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共同建设和开发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结合企业生产过程,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授课中,马美湖、熊善柏等专家教授,分别带领学生到湖北安陆神丹、汉川银鹭等企业参观,并由企业家现场授课。

与此同时,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即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和企业联合开发实践课程,丰富实践教学课程资源;联合企业共同设置学生课外研究课题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训练;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构建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层次分明的模块化、系列化和相对独立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保持了实验课程100%独立设置。有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项目的实验课程的比例超过90%,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占实验项目总数的比例达到50%,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注重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学生在企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学院增加实验课学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学时应不少于课内总学时的20%,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少于25%,产业新兴支柱人才项目不少于30%。学院在强化校内实践训练环节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在企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增强学生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校育才企业用才的有效对接。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提前做好实习预习。熊善柏教授安排学生到顶新集团杭州普罗星淀粉有限公司实习,先在实验室内做预习实验,然后再去企业开展实习,学生和企业反映效果很好,学生收获大,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二是做好实习中期检查。在学生实习期间,学院进行检查、看望学生。在汉川福建省晋江福源(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发现实习问题,和企业共同商量,确保实习环环相扣。三是做好实习后期总结。实习工作结束后,学院及时召开学生和老师座谈会,总结经验,与经济类、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学生共同实习,是今后探讨的和改革的方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植熟知食品行业的优秀教师

学院以3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为核心,以服务食品加工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是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深化校企合作,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能力。严守雷博士到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和学生一起为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其参与的《调味品中卫生微生物高通量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2009-2010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蔡朝霞博士也到湖北神地农贸科技有限公司一线指导,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挑选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张秀艳博士不仅具有实践经验,在课堂上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三是在合作企业及相关行业部门中选聘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学院聘请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刘华侨、武汉光明乳品有限公司孙智、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文红、湖北质量监督检验院李涛共2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

五、产学研用相互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初见成效

学院以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盟,创新管理体制。结合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在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更好地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联合培养人才质量提供保障平台。

学院以“111”计划和双百计划为契机,与全国7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开展了畜禽、水产品、果蔬、粮食、油料、魔芋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与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发酵食品生产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工程化开发及推广示范等项目合作。2010年学院有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28人,拓展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的内涵和外延,对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学院教师紧密结合学科动态和科研成果,及时将前沿的科研技术和学术成果等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如谢笔钧教授在银杏黄酮提取中应用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技术、王清章教授在莲藕保鲜中应用的新含气调理包装技术、潘思轶教授在蛋白质特性研究中应用的压力改性技术、陈福生教授在食品安全研究中应用的酶联免疫技术、马美湖教授将有关传统蛋制品现代化生产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本科生可执行的实验项目。

近几年来,学院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对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学院累计有500余人参加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先后获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1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获湖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一、二等奖,3人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人或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铜奖,9人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

 

 

本刊编委:唐铁军 陈晓琳  胡今天  胡芬芬   

本期责编:唐铁军 陈晓琳            审稿: 李寅甲 郑学刚

 

 
 CopyRight@2005-2012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282023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