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翅:培养能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9日 文章来源:
从各单位的总体安排和进展情况看,目前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我们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各单位的安排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大局意识,体现了虚实结合的原则,也体现了部门和单位联动。有了前面的工作基础,我认为教育思想大讨论现在应该进入聚焦的阶段。如何聚焦?我想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武装思想抓骨干。各个单位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都是组长,领导小组要首先带头谈学习收获和体会,围绕主题作辅导报告。思想讨论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武装,领导、高岗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都是骨干队伍,本科生、研究生的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是学生中的骨干队伍。以骨干队伍的学习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全局的思想武装和“三育人”的实践变化。
第二,全面审视找不足。要通过反思找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要从宏观到微观、从领导到教师、学生和服务与管理诸方面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反思,要在培养精英人才、领袖人才这个层面上来全面审视找不足,看看学科与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是否做到了“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
第三,突出重点抓改革。要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突出重点,抓大放小。要从教、学、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把近期要重点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十二五”应该尽力去解决的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
第四,协同创新出成效。改革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已经有了联动机制,各人才培养单位的本科、研究生、学工等方面也要协力同心,形成合力,逐一落实。
关于开展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背景,我想也有必要在此做一介绍。
高等教育因何而“高”,大学因何而“大”?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回答的问题。我觉得,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大学是要启迪智慧,培养能高瞻远瞩,引领未来的人才。大学之“大”是在“大师”追求“大学问”的环境和氛围中培养有远大抱负、伟大理想的才俊,这样的才俊能够担当大的责任,可以归结为“五大”,即大师、大学问、大抱负、大理想、大责任。
2009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提出了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培养和造就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勤奋踏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视野广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审视各专业是不是按照这个目标定位的,培养的人才与总体目标的符合度如何。从这个目标定位看,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我们学校就是要培养精英人才和领袖人才,我们要有这样的目标、信心和责任。否则我们就没有资格跻身于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就不能说我们为国家和民族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对应精英和领袖人才这样一个培养目标,我们要思考到底还有哪些不足。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这是底线。但仅仅守住这条底线是不够的,我们的使命是在诚实守信的公民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有教养的现代青年、知识分子、社会精英、领袖人才。这是这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学生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华农人勤奋踏实,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与同类院校相比也不错,但从质量跃升的角度来讲还需要大力加强培养。除此以外,从非智力因素角度来看,我觉得还存在沟通交流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领导能力不足等“三大不足”,离精英和领袖人才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基于以上几个不足,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他人和社会时就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检讨。学生的自信心源自哪里?我认为学生的自信心源自学校,源自教师,源自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小孩的自信心从哪来的?源于家庭教育,也可以说是家长给的。大学生自信心该谁给呢?老师、教育工作者就是学生信心的源泉。如果学生不自信,思想中庸甚至平庸,就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
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六种观念。
第一,要进一步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主要靠协同。第一是“本-研”协同,重点解决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问题;第二是“教科”协同,重点推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第三是师生协同,重点构建适应研究性、探究式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第四是就是“教、学、管”协同。在四个“协同”基础上,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是核心。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实践、探索的“自由时空”。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记忆能力、验证和模仿能力的考察,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效能的评价也要从一次性终结考试转变为过程形成性的考核。
第二,要进一步树立学术育人的观念。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就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因此,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体验机会和环境,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
我们的国家教学名师王石平教授在生科院教育思想讨论中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实验与探索”,这就是研究型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名师教学理念,我们的认识就是要达到这个水平。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是不是以研究为基础。“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它要展现探索过程,探讨在面对过程中的多样选择时如何正确选择。
第三,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探索和知识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将学生带到学术和思想前沿,让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课堂不能只是简单的讲授,教学过程应该是交流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整个探索的过程。一是要将学生带到学术和思想前沿。二是要让最新科技前沿成果进课堂。唯如此,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学生才能够参与讨论,才能够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进而感受其中的探索之美。
第四,交流与合作能力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应该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应该怎么培养学生知识交流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这还是得回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来,回到每一门课上来。简而言之,教师在每一门课都要通过内容、方法的改革,给学生安排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机会,甚至是明确提出这样的作业要求。此外,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练习要作为增强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很重要的方面来加以重视。无论课内外,老师的引导也极其重要。
第五,学习是基于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过程。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靠谁去发现?靠学生,更具体地说是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学生也应该从知识的接收者向探索者转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接收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变。
第六,管理要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结合,创新体制机制。
高标准,严要求永远是办学的真谛。“刚性”指的是大学的人才培养是有标准的,但是从服务的角度出发,有要柔性管理。这两者并不矛盾,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这个生命成长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和大学人相聚,我们该做什么?无外乎为他们提供阳光雨露、清新空气和合适的、最有利成长的土壤,这样使他能够健康茁壮成长、成才。如果像园艺师那样统一定型修剪,结果就可能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定向施肥”。这是从尊重和珍视鲜活的、独立的人这个基本层面上来讲我们应该做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李忠云书记4月在全校“教师教书育人”专题研讨会上作的讲话,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说得很透彻,希望全校师生能结合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再进一步领会。
希望通过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能够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管各方面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化并见诸于人才培养过程,深化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的改革,培养能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重任的精英和领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