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为创新摇旗呐喊,然而多年来的结果是仍然不得不尴尬地面对“钱学森之问”。“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晚年指出中国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就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这个并非“问题”的问题后来被人称为“钱学森之问”。
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众多,极其复杂,非三言两句就可以说得清楚。不过,钱老对他自己的“问题”其实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后来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一期节目中,被邀请的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试答钱学森之问”,他分别从发现特色、不避争议、支持青年、坚持理性几个方面探讨了钱老所提问题的答案。
中国“‘冒’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基本上从我们一出生就决定了。因此,探讨原因可谓“说来话长”,这里我姑且不说中小学教育和社会环境了,话题太大,只就大学里的教材、课程和授课,考试和对学生评价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北美的教材更新很快,基本上两三年就有新的版本出来。虽然大学一二年级以基础课为主(如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教材相对固定,但也保持经常更新,尽管里面也含有出版商营利的目的。比如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和医学方面的基础教材《基因》,尽管其厚达上千页,其更新也一般不超过4年,1999年12月出版第七版,2003年12月第八版,2007年5月第九版,2009年11月第10版。这种大部头的更新可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过程,生物学当前的进展(如表观遗传学的内容)赫然出现在其中。《基因》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其他的教材如植物生物学,遗传学等基本上都这样。
当然这些教材还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可以用“经典、精美、完善”来形容。教材或者由从事该课程多年教学的教师编撰,或者由某个领域的权威撰写。国外的教材多由几大著名出版社印刷,制作非常精美,图文并茂,虽然价格也不菲(如《基因10》售价就高达200美元),但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判断,让我们都感觉到物超所值。另一大特色就是这些教材往往配套资料齐全,包括教辅书籍、电子讲义、动画甚至题库,这是目前国内教材无法企及的。
相比而言,国内教材尽管在下大气力建设。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1)教材内容陈旧,有时候印刷不错,但有点金玉其外的感觉。(2)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一些不错的经典教材,比如王镜岩先生主编的《生物化学》,但很多教材编撰质量差,内容大有东拼西凑,到处抄袭之嫌。(3)配套资料十分匮乏,尽管各大高校都在认真建设一些精品课程,有些讲义甚至视屏已经放在网络上,但这与专业出版公司做出来的质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发达国家高校的授课和考核方面基础课和专业课差别较大。一二年级授课内容比较固定,教师重点讲授教材中的精华内容,考试方面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题型绝大部分为选择题。高年级的课程则以教授为主,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都灵活多样,教授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考核方面,有的进行传统考试,题型多样,有的要求写论文,甚至要求做报告,有的做项目,甚至要求展示项目的一些结果。而我国高校似乎已禁锢于传统的标准答案试卷,考核和考查方式的改革举步维艰,如何应用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你看到虚拟科技的先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著名教授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所创立的娱乐技术中心(ETC)课程时,你会大为吃惊,因为这个中心的课程从大一到大四开设的基本上都是项目课程(即学生自己做项目)。这种通过做项目的方式的教学彻底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去掉了很多禁锢思想的条条框框。这正式ETC的生命力所在。ETC在创建虚拟世界的过程中,甚至没有专业的限制,ETC课程列入了5个系的计划,学生来自艺术、设计、戏剧、计算机科学系,一个学期就要完成5个项目。ETC大获成功,兰迪教授认为关键在于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可以打破条条框框,课程基于做项目,以及给学生高强度和充满乐趣的体验等。事实上,在西方教育里,做项目并不是大学生的专利,而是从小学就开始了。小孩不但要做,而且要做报告,从小就开始了自由创作的训练和自由演讲的培养。
国内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都可以说管得有点死。我们所经历的教育评估其用意良好,而过程与结果都为老师和学生所诟病。其中考试标准化不但使课堂顿然失去很多生气,这种“标准化”的考试也让学生重蹈“死记硬背”的覆辙。这种教育与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育思想相距甚远。“洪堡式教育”凸显人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让学生的思想不受禁锢,让学生的自由发展不受束缚。国内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饱受“填鸭”和“被动”的教育之苦,学生通常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前潜质和创新精神常被埋没。糟糕的是,这种局面未能在大学出现显著的改观。
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异体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于“求同”,而西方教育重在“求异”。饶毅教授提到的发现特色是“求异”的一部分,“求异”的另外一部分还包括保护特色,让特色能够比较自由的发展。教育不是流水线,它更应该像手工作坊,每一件“产品”都与众不同。
美国著名教育工作者马尔瓦-柯林斯说“教学的本质是用一个思想点燃另一个思想”。在碰到教育方面的问题时,她又强调“要改造学生,先改造自己”。我们首先至少要从教材、教学和考核等方面改造我们自己,解除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点燃学生的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文字作者:刘惠芳 (水产学院)欧阳波(园艺林学学院)